科学发展与民生幸福:中国道路与江苏探索

发布者:盛凌振发布时间:2011-11-20浏览次数:1246

 

·         科学发展与民生幸福:中国道路与江苏探索
·        
----江苏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大会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学术专场综述

        2011118,以“科学发展与民生幸福:中国道路与江苏探索”为主题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学术专场”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专场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主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刘德海,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以及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左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副校长郑家茂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省内外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和东南大学近300名师生参加学术专场,他们共向大会提交了107篇主题论文。本次专场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新近成立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仪式。此次学术专场由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主题研讨会两部分组成。专场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科学发展观、民生幸福、中国道路等思想理念及其实践的内涵、实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评价;(2)从多个学科领域、多个研究视角对科学发展观、民生幸福等进行了阐发和讨论,丰富了对于理论对象的认识和理解;(3)就当前科学发展中具体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有效的讨论。
        在学术专场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省委党校副校长杨明、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德兴围绕大会主旨作了精彩发言。
        程恩富教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以“关于共同富裕的争鸣问题”为题,探讨了科学发展和民生幸福的基础问题——共同富裕。他具体讨论了共同富裕的三个争鸣问题: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目标和中心课题。他认为,共同富裕与均贫富的本质区别在于,共同富裕以公有制为根据,而均贫富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这涉及两个方面的争鸣,一是共同富裕与两个主体(以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割裂开,还是联系在一起?二是在现阶段,共同富裕是不是一个中心问题?程恩富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求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现阶段我们必须要把共同富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关于财富和收入分配。程恩富认为财富指标和收入指标是衡量社会贫富差别的两大指标,而财富指标是主要指标。在这个问题上的争鸣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现阶段要不要缩小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二是形成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程恩富认为,当前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由所有制产权关系引发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导致的,即私有化和民营化程度太高,非公有化比重太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支持立即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这其中包括行业差距、阶层和群体差距、地区和城乡差距等。第三,关于缩小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意义和途径。程恩富认为这个问题最终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并最终通过坚持公有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根本解决贫富差距。
        杨明教授从历史发展角度,以“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题,探讨了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民生幸福密切相关的的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中国道路?他认为,中国道路即中国发展之路,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变迁及其结晶。中国道路有几个基本要义:走自己的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依归。第二,中国道路为什么需要核心价值?杨明从国家和个人角度加以解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生活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第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他认为要始终坚持在现实历史实践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江德兴教授从哲学角度,以“马克思的‘人是目的’的思想与民生幸福”为题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作为目的的人及其幸福。他首先讨论了康德的“人是目的”与幸福的思想,认为康德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即表达了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着主体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即最终指向上帝为最高意义依托。其次,江德兴教授阐述了马克思的“人是目的”思想的三个层次,即马克思在人和动物的区别中、在人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关系中、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来提出“人是目的”思想,并认为幸福意味着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表达和享受劳动所产生的丰富的社会关系。最后,江德兴教授提出通过构建感性欲望——幸福——审美相统一的生活方式,进而在当下时代实现最大限度的幸福。构建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打造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平台;营造人是目的(以人为本)的体制结构、社会结构和氛围;培养和完善我们的消费。
        学术专场的下半部分同时进行两个分会场讨论。在第一分会场,共有七位嘉宾围绕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生幸福进行主题发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党组书记管向群研究员认为,要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巩固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党统一思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永贵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90年来在推进意形态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历经验,包括牢牢把握领导力、不断提升引领力、积极增强吸引力、始终保持创造力、高度重视凝聚力等方面。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遐见教授认为,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召唤生态化革命,一元主导多样性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符合生态化时代特征和要求,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而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与发展观根据以及现实国情基础。南通大学政治学院陈玉君副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他就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原则、内容等进行了讨论。南京政治学院的翟桂萍老师认为,在多元文化并存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背景下,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引领,加深其传播和影响,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志海副教授认为,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新解读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现实生活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说法,幸福概念的提出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标志。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志刚老师认为,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实践要立足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实现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作为价值依归,把满足当代人与各代际人的均衡、持久的幸福需求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心任务。其他与会者积极参与到以上主题的讨论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观点交锋。
        在第二分会场,共有七位嘉宾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江苏省的产业和就业问题等进行主题发言。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建超教授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发展实践探索的结果,又是理论创新的提升,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等内容,我们要充分把握其内涵、认识其历史地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陈爱华教授发言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处理好三大伦理关系,即同产业之间即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伦理关系,产业发展布局的空间伦理关系,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伦理关系。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后明教授针对大会报告中程恩富教授的观点进行了回应,认为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生产和交换方式共同决定了分配,我们要着力于交换领域进而改变当前的贫富差距现象。他认为要处理好主要分配方式与次要分配方式、国家分配方式与社会分配方式、分配理论与分配实践的辩证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建军老师发言认为,我们党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南京市委党校甘文华老师发言认为,对战略机遇期的认知、把握与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积极的偶然因素来推进我们的工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金朝晖副教授发言认为,当前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梅村副教授以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江苏省存在的就业问题,剖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经济发展、就业带来的影响。其他与会者积极参与到会场讨论中,与主题发言者热烈交换意见和观点。
        本次“马克思主义研究综合学术专场”跨学科、跨领域、多角度地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对于科学发展观、民生幸福等的认识、反思和评价。同时,也就我国当前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我省的重点、重大问题展开了较为充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