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王南湜:“异化”概念与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5-06浏览次数:655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所殚精竭虑建构的“历史科学”,正是现今通常称之为社会科学的理论的独特典范,因而,在中国社会科学建构正处于进行时之际,重新认识马克思如何基于翻新使用的“异化”概念而建构其“历史科学”,应当能给予我们深刻的有益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翻新使用

  众所周知,“异化”是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但在时隔不久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却不仅频度大为减少,而且意味也大为改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言说的深层意蕴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逻辑呈现出的线索是指向如何有效地实际地改变世界。“有效地实际地改变世界”这一短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思:改变世界、实际地改变、有效地改变。

  马克思要同时找到上述有效地实际地改变世界的条件,便必须从具有能动性的人的活动出发,将现存世界视为人在既定客观条件制约下活动的产物,方有可能。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世界,首先无疑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同时,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对于活动主体来说,又是具有价值意涵的,且这种价值意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肯定或否定。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即便现存世界被视为价值上为彻底否定性的,从而须加以改变,但将之改变为价值上肯定性的,它仍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况且使得改变得以可能的条件仍须是既有活动的产物。这样一来,对于活动及其产物的描述,便面临着一个困难,若以单纯事实性的概念去描述,便无法凸显其价值意涵,而若以价值性的概念去描述,又失却了事实性条件的意义,从而使得改变世界的活动失却客观可能性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异化”一词,由于其源自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能动性意涵,即将现存事实理解为主体活动的产物(对象化、外化、异化),且又基于主体与其活动产物的肯定或否定关系而对之具有评价意涵,从而兼具事实性与价值性的模糊性,对于表达马克思所新形成的思想,就不失为一个尚佳的选择。因此,尽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中马克思都是在嘲讽性引述批判对象的理论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但却在正面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仍然使用了这一概念。当然,马克思在其上加了引号,加重了这一概念中客观性、科学性的意涵,以区别于他所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而后来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于“异化”一词的有限制使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术语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能轻易割舍的地位,尽管在不同时期其意义有显著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加了引号使用的“异化”一词,在这里具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之路。

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之路的开启

  这里之所以称为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是因为其理论建构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首先是理论建构方法上的独特性,而这一独特的方法首先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马克思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论者和唯心主义者的方法作了区分并对其进行批判,其意正在于建构一种不同于经验论单纯从经验事实出发与唯心论从内在观念出发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总体原则便是从现实中的个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把现实世界理解为现实主体在既定条件下活动的结果,即“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与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描述方式相比,这是一条最为真实地描述人类现实生活的道路,但也是更为困难得多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困难之处在于,它既不能像经验论者那样直接从经验事实出发,也不能像唯心主义者那样,停留于主体的活动,而是要从主体受制约的对象性活动出发,构造出具有客观性的经验对象。毫无疑问,主体与客观对象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的根本问题。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从来都只是停留于哲学层面,而从未有人将之实际地关联于实证科学层面,或者说,从未有人将此问题带入实证科学研究。而马克思在此提出的方法论目标却是要从只能在哲学层面思辨地把握的主体活动过渡到能够以实证科学方式把握的经验对象。不言而喻,这样一条道路是前人从未走过的,是完全革命性的。

  当然,马克思这里所提出的不同于经验论者和唯心主义者的方法论原则尚不完备,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雏形,而正是从这一现实主体活动构成或“异化”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出发,马克思逐步构建起一种超越于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和这些活动的结果又“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的论述,意味着科学的描述对象正是这些人所创造又规定着人的活动方式的社会结构,或者说,科学的对象不能是变动不居的直接经验,而是其中规定人的活动的稳定的规则、制度等,是其中关系性的东西。

  马克思所主张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实际地改变世界,实现人类解放。而为达此目的,便不能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只是“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而是必须科学地考察解放得以可能的客观条件,以便能够实际地实现解放。

  改变世界与实现理想目标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性,即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是历史地变迁的,否则,改变世界以实现理想目标便是不可能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原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