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长留天地间——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钟轩理)

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10/16/c_1125102380.htm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19-11-05浏览次数:54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讲话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了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这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在这一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注定在中华民族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7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非凡之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旗帜上,作为矢志不渝追求的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条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之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水平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比较低。当时,我国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6%,其中重工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4,全国文盲率高达80%以上。如何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最根本的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把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从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推动“四个现代化”,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第一要义是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再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明主题。正因为紧紧抓住了这个主题,我国才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羸弱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之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较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是经过资本主义演化而来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阶段,不必经历漫长的阵痛过程,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称之为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但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了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作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比如,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这些重大制度设计,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合理性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跨越。

   这是一条在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之路。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和社会,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这是我国最现实最特殊的国情。如此巨大的体量独一无二,历史上没有遇到过,其他国家也没有出现过。17世纪,荷兰崛起时人口是百万级的;19世纪,英国崛起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国崛起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新中国诞生时,人口就达到5.4亿,上世纪80年代初超过10亿,现在已近14亿。如何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大规模的人口数量相结合,变人口压力为动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党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了一个个重大战略,完成了一个个重大工程,战胜了一个个风险挑战,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

   这是一条在悠久历史的国度建设社会主义之路。马克思曾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建立在以往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无时无刻不受到其影响和浸染。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我们党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充分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用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更好发挥传承文明、涵育社会、滋养人心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之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共同胜利。按照他们的设想,未来社会主义将大范围取代资本主义,在国际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从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有所消长,但总体上“资强社弱”的国际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中国从建立到发展,就处在严酷的环境下,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压力下谋发展。面对资本主义的围堵和打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无论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还是卷入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纷争,无论是面对两大阵营的对峙抗衡,还是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两种社会制度长期的较量和竞争中,我们不仅生存下来,还一步步发展壮大,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高了,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二、7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中国7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党立足本国特色、探索把握规律的历史时期。70年来,党领导人民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认识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宝库。

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问题,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搞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结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并不是越纯越好,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从而鲜明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享”与资本主义“少数人享有”的根本区别。

   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即“第一阶段”,然后到“高级阶段”,这个“第一阶段”就叫作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对“第一阶段”有多长、该如何发展,没有详细的论述。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我国也曾有过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结果摔了跟头,吃了大亏。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提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既强调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又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二者互不兼容。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比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作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概括,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积极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指明了各个历史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着重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

   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对抗关系。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瓦解,出现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彼此隔绝的世界市场,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市场。过去很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最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我们党站在全人类高度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超越了不同制度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和精神境界,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比如,执政党的自我革命论。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党执政是最基本特征,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权力集中统一和有效行使,避免了资本主义两党制或多党制恶性竞争、互相倾轧的弊端。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一党执政也容易滋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懈怠思想,出现贪图享受、消极腐败的不良现象,削弱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不仅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作为一个拥有98年历史的大党,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自我净化,使党永葆蓬勃生机活力。我们党关于自我革命的理论,有效解决了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性课题,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这些重大理论观点,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普遍性的重大意义,在实践中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三、70年来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之道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新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为什么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根本就在于我们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科学的辩证思维,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吸收借鉴相结合。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马克思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自己在实践中摸索。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则同我国特殊国情有机统一起来,不泥古、不媚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道路。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积极成果来发展自己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我们通过学习借鉴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建设,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改革开放后,我们搞市场经济,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正是我们把立足自身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既鲜明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十分注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二是坚持大胆突破和稳中求进相结合。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好比一艘巍巍巨轮开辟从未遇到过的航程。只有勇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只有循序渐进、谋定后动,才能行稳致远、到达彼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闯、勇敢地改,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杀出了一条血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稳扎稳打、蹄疾步稳,积极稳妥推动改革,有条不紊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坚持大胆突破和稳中求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进取精神、坚韧的战略定力和卓越的领导艺术。

   三是坚持把准方向和边试边干相结合。方向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成败。70年来,无论搞建设还是抓改革,我们都始终牢牢把准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偏向、不变色。比如,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改什么、怎么改都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投石问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总结,看准了再推广开来,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正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方向的确定性和路径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才确保事业顺利向前推进。

   四是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两头用力、顶层谋划和基层创造良性互动。我们始终加强宏观思考和整体推进,注重改革发展各项举措的全局性、科学性和协调性,确保“全国一盘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我们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0年来,无论是爱国卫生运动还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无论是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还是5G通讯、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和聪明才智。可以说,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全国人民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干出来的,是千千万万的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凝结起来的。

   五是坚持一以贯之和推陈出新相结合。人类社会总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发展的。新中国辉煌成就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接力推进的结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循价值规律;等等。这些探索成果,为我们党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探索。比如,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可以说,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为了寻找正确的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整个70年,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展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一步步深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经过70年的努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党将带领亿万人民不懈奋斗,书写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建设篇章。

(转自《求是》,作者:钟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