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19级的同学相聚在四牌楼中山院206,开展了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七十八期别开生面的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的分享者是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李翔同学,他给大家分享了一本经典书目——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
首先,李翔同学介绍了《哲学的贫困》的大致情况。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批判蒲鲁东(1809-1865)在1846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就全书的结构而言,《哲学的贫困》由两章构成:第一章“科学的发现”和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第一章针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价值理论——展开批判;第二章则针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二律背反原则和唯心史观——展开批判。
到目前为止,欧美世界主要语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匈牙利语等等,而各种语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无一例外收录了《哲学的贫困》。因此,可以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在欧美世界普及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接下来,李翔同学从“写作背景、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蒲鲁东哲学的批判、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哲学的贫困》进行了分享介绍。
写作背景: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主要探讨了有关经济方面的贫困现象及其诊治办法,并且特别注意从哲学形而上学的层面进行分析。
本书共分十四章,分别论述经济学、价值、分工、机器、竞争、垄断、警察和捐税、人和上帝在矛盾规律下的责任、贸易的平衡、信用、所有权、公有制、人口、概述和结论。作者在本书中所暴露的种种错误,其中包括提出问题、论证方法和阐述的内容,都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和观点。
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出版后,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至少在法、德、俄三国,蒲鲁东的思想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这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严重障碍。
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首先,蒲鲁东认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虽然由于它们的性质而始终互相排斥,可是两者又命定地互相联系。马克思据此指出,蒲鲁东完全忽视了需求的存在,决定商品价格波动的应当是供求关系,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也就是说:任何东西只有在对它有需求的条件下,才说的上多和少。
其次,蒲鲁东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对立是“个人自由专断而造成的”,即商品交换双方在交易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判断的自由。马克思据此批判说,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观态度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决定:不仅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往往大部分要仰仗其他生产者的供给,而且生产者的产量要受到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者的主观态度是“以他的资金的他的需要为基础的。这两者都由他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而社会地位却又取决于整个社会组织。”抽象来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首要特性就是客观性,价值客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
再次,蒲鲁东认为,“只有当每一个人的产品都和产品总量成比例时,劳动才能称为福利与平等的保证,因为劳动所交换或购买到的价值始终只能等于它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而在现实的交换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正就是“贫困的最主要根源”。而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用抽象的和矛盾的概念,如稀少和众多、效用和意见、一个生产者和一个消费者来代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需要和供给”。普鲁东指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是正确的。
对蒲鲁东哲学的批判:《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五节中,第一节是批判普鲁东的假黑格尔主义的研究方法,其它后四节是从分工与机器、竞争与垄断、土地所有权与地租到罢工与工人同盟的具体批判。
马克思说,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唯心的,即以“经济学家的教条”为材料,将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看成是“原理、范畴和抽象的思想”的排序。马克思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指出蒲鲁东将经济范畴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给颠倒了。
历史地位:清算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首先,在哲学方法论层面。由于坚持唯心主义的立场,蒲鲁东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根源归结于“无人身的理性”,企图将现实的历史运动硬塞进自己的虚构的逻辑框架中。
其次,蒲鲁东将错误的研究方法贯彻在研究中,这又必然导致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观点的错误。
最后,在错误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的指引下,蒲鲁东又得出了改造现实社会的错误方案。
李翔同学介绍完后,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交流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李淼:《哲学的贫困》对于中特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我们的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有怎么样的启示意义呢?
李翔: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首次公开自己的新世界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现实中以阶级斗争为表现形式;在阶级斗争中,革命阶级应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与根本任务仍旧是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发展比旧的社会形态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无产阶级应当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自己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本次读书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功举办,大家认真学习了这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同学们畅所欲言,挖掘经典著作中的深刻思想,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供稿:李翔;指导老师:孙会娟;审稿人: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