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出社会主义民生观将在一个新起点上不断完善深化。因此,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丰富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在现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民生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系统且科学的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丰富性与系统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起源于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思索。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结果是工人陷入了悲惨贫困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呢?他们指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目标得以实现,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包括了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表现、根源、解决途径及对未来民生的设想,具有丰富性与系统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民生思想
中国殷周时期就有了民本思想的萌芽,但在封建专制社会,民本思想在理论上还不彻底,在实践中成了以君为本的驭民之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企图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按需分配的新社会。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存在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民生思想。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则是从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现了其中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探寻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三环节与三关系
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可以发现他们着重从“现实的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三个环节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进行了剖析,揭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妥善处理的三种关系,体现出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内在联系。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丰富性与时代性
1.“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既是自然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更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受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制约的人。“现实的人”的首要实践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民生实践,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衡量民生状况的根本尺度,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产生民生问题。
2.“现实的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现实的人”需要的丰富性在当下表现为人具有包括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在内的多种需要。
3.“现实的人”的需要具有时代性。“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包含着否定性和超越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现实的人”的需要包括许多具体需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其中一些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另一些需要则更加迫切地表现出来,因此“现实的人”的需要具有时代性。
(二)社会生产:市场与政府
1.社会生产是实现民生的基础。生产实践对人生存、生活和发展意义重大,它构成了民生的基础。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此生产实践是以社会生产的形式进行的。
2.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虽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改善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和榨取剩余劳动,因此又为民生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因此在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中,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只有在资本家能够获得利润的时候才会被关注,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无法足量地、保质地提供满足民生所需要的产品。
3.以政府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政府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一方面通过从事那些无利可图但又必不可少的生产,为资本家榨取工人的无偿劳动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它客观上改善了民生。就民生本身而言,政府弥补了市场的不足,起到了改善民生的作用,是改善民生的可依靠力量。
(三)利益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利益分配是实现民生的关键。“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为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是实现民生的基础,社会生产只是为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可能性,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利益分配的结果,因此利益分配是实现民生的关键。
2.初次分配。首先,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初次分配中工人处于不利地位,其结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初次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来变革生产关系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问题。
3.再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再分配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与国家的双重属性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的再分配首要属性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还具有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属性,客观上起到了改善民生的效果。
(四)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改善民生与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统一
1.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现实的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利益分配三环节、三关系所折射出来的民生问题是劳动者最急迫最直接需要的集中反映,是劳动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聚焦的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由此不难看出,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
2.改善民生与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统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奴隶主、地主的生活需要和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动人民的需要却被排除在社会生产的视野之外,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间的矛盾。为了彻底解决民生问题,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成为唯一的有效途径。
就我国来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唯物史观,对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进行的历史性考察,反映出改善民生是与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统一的,我们应该时刻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
三、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
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三环节与三关系出发,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始终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民生的时代性需要。中国共产党历来关注民生的时代性需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人民的需要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号召全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入手,推动民生需要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随着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首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三环节与三关系,以此为指导,切实坚持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把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关注民生的时代性需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从而不断向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迈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原题《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