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八期: 试谈中国文化精神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5-26浏览次数:618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期“谈中国文化精神”于202052018:30-203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郭齐勇教授便谈到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讨论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的问题。郭齐勇教授首先引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整体的概述。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源于“五经”,重视历史,注重教育,注重融和合一的精神。钱穆先生还认为,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即要用皇权代替神权,又要以师权来规范君权。郭教授同时简述了钱穆先生、张岱年先生、胡秋原先生等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观点。

接下来,郭教授详细论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七大特点:

第一,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郭齐勇教授指出,所谓“存有的连续”,即把无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都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互相交融的连续整体;所谓“生机的自然主义”,是认为自然是一种不断活动的过程,各部分成为一种有生机的整体形式。中国哲学并不强调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分辨,而是一种自然的相应,互为依借和补充。因此,中国传统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认为世界是各种主体的参与;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没有凌驾于世界之上的造物主。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变动不居,大化流行,生机无限。

第二,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郭齐勇教授强调中国人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与之相联系的是宽容平和的心态和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天”有不同的含义,“天”是作为自然界整体意义的“自然之天”,“天”还有着“道德义理之天”,乃至“宗教神性意义”的内涵。中国人有着对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对天命的敬畏,并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占有;中国人在观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仁爱、和为贵。


第三,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中国文化是“尊生”、“重生”、创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创造性本身。“生生之谓易”,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日化日新的历程,生长衰亡,新陈代谢,永不停息。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不断进取、刚健自强,创造日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物成务。

第四,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郭齐勇教授强调中国文化特别凸显道德伦理层面,并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中国文化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最根本的是做人,是强调人的德性修养。内在超越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超越性与内在性问题时展现出来的共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同样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所共有,以此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办法。

第五,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中国文化中有系统的关于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靠的是“礼治”,靠的是“礼乐刑政”。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和谐万民”的目的。礼还包含着法,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制度。

第六,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郭齐勇教授提到,中国的理性是具体的理性,无论是在认识实践的层面,还是在伦理政治甚至本体论的层面,始终不与经验相离。相对于西方用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中国重视对存在的体验,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郭教授以《周易》为进行了说明。中国思维方法是象数思维,主张取象比类,触类旁通;阴阳平衡,刚柔调和;注重生命节律,肯定周期、序列、整体综合与统筹。

第七,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郭齐勇教授人认为中国文化有经世致用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达用,反对空谈高调。孔子、老子、《周易》、禅宗等都主张一种“简易”精神,强调大道至简。中国文化强调要言不烦,以简御繁,便于实行。 

最后,郭齐勇教授中国文化精神的七大特质加以总结和深化。在提问交流环节,郭齐勇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从中国传统社会基层自治的问题,到传统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再到当下文化自信建设问题,郭教授一一出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线上讲座拓宽了视野,令他们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郭齐勇(1947-),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现仍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供稿:卢婉宁汤敏;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