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十一期“五大认知范式与20世纪中国哲学”于2020年5月27日18:30-20:3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李承贵教授新著《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介绍》展开,分析了20世纪中国学者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讲座伊始,李教授首先阐述了五大认知范式的应用,如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和自我认知范式的应用,并着重阐释了自我认知范式即运用中国文化系统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性。具体言之,器物文明系统、历史社会系统、政治文明系统、礼仪习俗系统、文字语言系统、经籍文献系统、作者素质系统、科学常识系统、思想义理系统、意义价值系统等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通过形成概念、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思维形式,对某个哲学文本(概念、命题和观念等)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实践。并且这种认知、理解和评价实践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在主体上具有团体性,从而成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固定模式。
接下来,李承贵教授认为,从四大认知范式应用的效应中,可以将其分为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积极的效应包括了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整理、中国传统哲学形式品质的提升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内容品质的提升。李教授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道等例子详细的解释了具体的内涵。在消极效应中,李教授以《“以西释中”衡论》为例,解释了消极效应中误读中国传统内涵、肢解中国传统哲学义理的消极一面,最后伤害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比如“万物一体”解释为抹煞阶级差别、“天人合一”解释为消除主客对立等。
最后,李承贵教授详细阐述其关于五大认知范式与20世纪中国哲学关系的五个基本观点。第一,五大认知范式构成了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格局;第二,五大认知范式的解释功能都是相对的,彼此的互补合作才能更完整地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第三,四大认知范式(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不是误读、伤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因;第四,融合了马哲、西哲的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是回应20世纪中国问题的中国哲学学说;第五,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在被解释过程中成就了自己,这种成就虽然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属于生生的传统。
在提问交流环节,李承贵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在面对当前生态问题,从古代哲学中寻找生态智慧以解决当代的生态问题上和学者对不同的认知范式的选择上进行了积极地讨论。李承贵教授讲座风格独特,与同学们的互动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性问题,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李承贵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东京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忠南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已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
供稿人:汤敏、卢婉宁;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