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时代的国际观察-海内外学者圆桌会谈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6-15浏览次数:981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校庆特辑“新冠疫情时代的国际观察-海内外学者圆桌会谈”于2020年6月5日晚上19:30-21:3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学者格里高利・马奥尼教授(Josef Gregory Mahoney)、香港大学胡德副教授(Daniel Vukovich)、宁波诺丁汉大学梅飞虎助理教授(Maximilian Mayer)作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利宏博士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新冠疫情蔓延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应对措施展开马奥尼教授从美国的视角展示了自己对此次新冠疫情的观察结果。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美国死亡人数超过10万余人,虽然遏制疫情的举措在某些方面是成功,但也只表现在避免卫生系统崩溃方面。但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代价是不可挽回的:超过4000万申请失业,个月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领取了救济金目前的估计实际失业率高达25%其中少数族裔、贫困劳动者和大学毕业生受害最重;在政治方面,也造成了联邦领导和联邦-州合作体系的崩溃、更多的政治两极分化、种族骚乱、特朗普和美国军方领导人之间的摩擦、世卫组织陷入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接下来,马奥尼教授讲到美国的抗议也仍在继续,目前美国政治前景并不明朗,特朗普政府为推卸责任,转移国内视线,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对华施压力度加大,中美关系中不容乐观的因素增多事实上,美国和中国都在国际上因疫情而受损大国竞争中,中美关系模式与中印关系模式处于较量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等三种论断都很难与当前的国际关系局势相符。

  


第二位主讲嘉宾为梅飞虎博士,他从欧洲的视角展示了自己对此次新冠疫情的观察结果,他从国家措施和欧盟援助两方面讲解了欧洲对新冠病的反应。在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下,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对这种新冠病毒威胁的认识比较。欧洲采取了社会疏离和封锁不同方法,比如关闭申根内部边界、外部边界。但尽管如此,还是给欧洲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加剧了原有的紧张局势和断层线(如南北分界线)。紧接着,梅飞虎博士指出,随着意大利、乌克兰等国家疫情遭受损失严重,欧盟委员会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国家和社会保障的稳定性。 

紧接着,香港大学胡德副教授从比较的视角描述了新冠疫情中香港的情况。胡德副教授认为,香港是对新冠疫情作出反应比较成功的城市,香港的病例死亡人数控制在一千左右。从三月中旬开始,在这些总病例中,许多是第二波确诊的病例,他们是来自英国、美国、欧洲、南和其他地方返回的香港居民新的染病例可以追溯到大陆或湖北。对此,香港也采取了减少社交身体疏远和戴面具等积极防控措施香港人要求政府关闭其边界和道路,包括机场,特别讽刺的是,香港居民的反应比政府更快更彻底胡德副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快速动员的方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像是中国的治理。随后,胡德副教授谈到,尽管香港与大陆有着文化差异,但从此次新冠疫情中可以看出,香港与大陆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


接下来,胡德副教授指出,在香港生活的外籍人士或“非本地”、非中国居民虽然也是香港社会的一部分,但他们拒绝戴面具和疏远他人,直到第二次浪潮的现实和香港压力出现后才有所缓解。香港强调居民的社会责任,并进行了封城,虽然对香港的管制提高了难度,但却可能意味着它将更接近事实,如强制检查措施,抵达香港必须在家接受两周隔离,联系追踪等。因此,胡德副教授认为,香港强调社会责任感,而美国则不是这样。在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的体系中,一场全球性的流行病的出现并不足为奇,这也意味着许多国家将采取更严格的监管,胡德副教授通过丰富多彩的事例进行了论证。

在提问交流环节,三位嘉宾相互讨论,并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在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等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本次讲座风格独特,主讲嘉宾们诙谐幽默中不失深刻理智,与同学们的互动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性问题,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格里高利・马奥尼教授(Josef Gregory Mahoney) 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国际研究生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美国期刊《中国政治科学》(SCI)副主编,中国央视、英国BBC栏目定期撰稿人,《江泽民文选》英文翻译组成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方面国际公认的专家。

胡德(Daniel Vukovich),香港大学副教授,人文学院MA项目主任,长期担任UG协调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后殖民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问题与全球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代表作有《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知识生产与中国》等。

梅飞虎(Maximilian Mayer),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与全球政策、中国研究(重点为外交、能源与环境政策)、国际关系理论等。

供稿人:彭晶、李翔;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