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7-22浏览次数:797

  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出版发行了。作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一名忠实读者,以及长期跟踪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教师,我对该书第11章《家在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特别感兴趣。这一章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等各方面的全面透彻解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的系统阐释,令人印象深刻,读后深受启发。

 理念与制度相成。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引,又需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好的理念,制度的成效很难保证;没有好的制度,理念就会驰于空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念,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设计和部署。对此,《中国制度面对面》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它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念为指引,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呈现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既提出科学理念,又以此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治标与治本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治理问题,而是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用治本巩固治标成果。拿环境保护来说,就是要治理环境污染的存量,遏制破坏环境的增量,全过程发力、全链条治理,形成标本兼治的合力。《中国制度面对面》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作出了系统论述,这是治标和治本兼顾、短期工作和长远谋划结合的生动体现。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个科学方法论,就是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既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的表象问题,又从根本上杜绝问题产生的源头和渠道。

  保护与修复并举。保护和修复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轮”和“双翼”,必须两手齐抓、协同推进。首先要保护,不能边保护边破坏。其次是修复,不能边修复边伤害。同时,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要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中国制度面对面》从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出发,既强调加大力度进行整体性保护,又强调下足气力进行系统性修复,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比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直以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黄河的治理就要实行保护和修复共同发力的思路和政策,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修复,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点论、全面的观点,以整体性保护带动系统性修复,以系统性修复促进整体性保护。

  科学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推动社会活动的思想武器,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法宝。《中国制度面对面》是坚持和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方法论的生动典范,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了权威范本。

  作者:叶海涛,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第11版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