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十七期:儒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8-28浏览次数:927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十七“儒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于2020年8月19日19:00-21: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南京诚明书院徐洪磊院长作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

徐洪磊院长以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开启了本场讲座的序幕。徐院长指出,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学精神包括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张岱年先生又将这两句话称之为中华品格。中华文化倡导自强厚德、崇文尚武,不仅有道义、有智慧、有仁德,也有智慧、有勇气、有力量。

儒学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在孟子那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立身行道的文化自信、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愈加彰显;而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圣哲共同的伟大宏愿和人生追求。

明朝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千古名句,晚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格言,都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近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亡国危机,有志青年纷纷立定矢志报国的宏愿,为救亡图存而奋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民族精神始终拥有“平治天下”的伟大理想抱负,徐教授认为,中国的杰出人物们都有家国情怀的担当精神。

随后,徐院长讲道,家国情怀是我们今天爱国主义的源头,其核心是天下观,其表现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爱之情。从秦朝以来,家国情怀逐渐被忠君爱国的思想所取代,孝是源头,爱国是延伸。徐教授以革命先贤的例子向我们生动的说明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家国情怀。在风云变幻的大革命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家国情怀的英雄。

徐院长指出,我们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都是英雄的后裔,我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英雄的血脉基因。历代的英雄为国尽忠、为民造福、大仁大义、大智大勇,特别是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中华民族更是勇敢面对。我们应增强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承继先贤,奋勇进取。

接下来,徐洪磊院长以历史视域从古至今、引经据典的为我们讲述了朝代变迁历史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一改百年败局,一雪百年屈辱,重新振奋了民族精神,唤醒了家国情怀,激发了英雄主义。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徐教授认为,以民为本,亲民爱民,才是圣贤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仁民爱物,这是儒学精神中人文思想的核心;仁政德治,明德亲民,这是儒学精神中民本思想的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主权独立的现代国家,家国情怀的内涵得到了发展,包括了主权意识、民族自尊、爱国情感、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和英雄主义。对外表现为主权至上,对内表现为人民至上。

而今,我国政府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儒学精神一脉相承,更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创新发展。例如,在此次疫情中,中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崇高理念。

在提问交流环节,徐洪磊院长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在家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两者如何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国情怀的塑造等方面,徐院长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徐院长的讲座风格独特,与同学们的互动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性问题,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徐洪磊:南京诚明书院院长、南京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党校客座教授、南京市江宁区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曾受邀到26个省讲学,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医院、监狱等单位授课近千场,学员逾20万人,主题有爱国主义、家道家风、孝道感恩、教子智慧、廉政教育等,广受学员好评。创作了原创歌曲《一生报答》、《美好中国》、《众志成城》、《博爱金陵》、《美好江宁》、《先师颂》、《薪火相传》、《青春中国》等,其中,《美好中国》、《美好江宁》由著名军旅歌唱家陶红老师演唱;孝亲歌曲《一生报答》已拍摄MV,被广为传唱,并由刘和刚老师在央视演唱;《青春中国》由“青奥歌王”姜孝萌、北京奥运会小明星林妙可倾情演唱,该歌与抗击疫情的歌曲《众志成城》均被人民日报、央视网、学习强国平台及江苏省、南京市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广受好评。

供稿:汤敏,卢婉宁;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