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二十期: 阳明心学新解:志行与知行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9-16浏览次数:579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二十阳明心学新解:志行与知行于2020年8月2814:00-16: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资深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成教授首先说明了朱子代表一种知识的追求,阳明代表一种意志、信念的追求,这两方面都是中国人所需要的。阳明学由于能帮助企业的发展,因此变成一种很流行的学问阳明的内在有一种深刻的新的卓见,我们应当了解他最内在的精神,这种了解是需要逐渐在生活中、工作中、活动中去实现的。成教授认为这是可以探讨的,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阳明的精神。

随后,成教授指出,孟子既是理学的开始,又是心学的开始。孟学从心的作用来说是心学。孟子强调心,也强调这种行为。志的存在非常重要,就是劳其心志,一个人要做大事,必须要劳其心智这是一种新的内在的意志,使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看待事情、掌握事情。掌握一个目标、一个价值,找到一个原则,同时把这个原则付诸于施行,也就是孟子所强调的,既是礼又是心,主体是掌握这个理,义理对于我心而言是一体两面的。

接下来,成教授对“心”这一词进行了解释。在成教授看来,它能够去实现志,可以去“行为”。儒家有重视“传统。孔子所谓志于道,强调的重要性,把“道”作为实行的目标,君子不能不追求道。这是“志”很重要的一个新的功能。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孟子和孔子有,在阳明心学里面也是很重要的存在。

紧接着,成教授指出,志就是志向,行为、感受、感觉或者一种知道、知识,这是新的一种活动甚至是种必须的活动,能达生命。完成生命,完善生命的目标,也就是志行。按照圣人之道来做,做我心之所从出。我的性本身就是善,这里隐藏着一种作为性善的说法,我怎么认识善的整体就是对自己时代的一种信心。成教授认为,人,应该有一种仁者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现了一种广泛的人道,是孔子学说的精华。从孔子到孟子,孟子到荀子,四句教作为一个体系,主要是强调一种超远境界。

成教授接着又辨析了志行与知行的区别,随后解释了知行合一的含义,从而引出了致良知的道理。致良知就是心即理,致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善的行为,一种思维,一种透视,让人能够去实践。立志是前提,人不能没有立志,立志之后就有一个目标,立志的作用与意义就在于去做它,所以有了立志就有了动力。立志之后,实现理想就不是空谈,就是致良知。最后,成教授阐释了他本人创新总结的五句教:“粹然至善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能善能恶身之欲,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在笃行”,这是成教授对阳明学思考的精华,也是本次讲座的理论总结。


在提问交流环节,成中英教授与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特别是在应当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心本善,而现代西方心理学将人的心理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积极地讨论。成教授讲座风格独特,与同学们的互动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性问题,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成中英(Chung-Ying Cheng):1935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世界著名哲学家、著名管理哲学家、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资深终身教授,被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中英教授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的奠基人。创立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并兼校董会总监和校长。美国耶鲁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台湾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成中英教授致力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倡导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治学基本思路为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的精华,推动融合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的创立,为中国哲学发展贡献颇多,荣获2016年度“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儒家哲学论》、《本体与诠释》、《中国文化的新定位》、《成中英自选集》、《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易学本体论》、《美国哲学归纳法理论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周易策略与经营管理》等及学术论文300余篇。

供稿人:汤敏、卢婉宁;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