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迎联:奋进“十四五”,做好苏北产业“链”文章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01-05浏览次数:758

2021年大幕开启,站在新一个五年发展的起点,纵观苏北产业振兴,需要以更高的站位,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奋进的姿态,加快提升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更有效的能级跨越,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全省不负重托完成“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贡献苏北力量。

科技“强链”,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当前,苏北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突出。虽然近年来苏北制造业专利申请数逐年上升,但制造业企业拥有的核心专利总量仍偏少,尤其是发明专利占比较低。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使苏北产业发展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强链。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新医药产业方面,自主研发药和生物药占比较低。面对未来全球化进程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苏北欲实现持续稳产满产的挑战较大,亟需通过创新“强链”来保持产业链持久的竞争力。

首先,要注重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瞄准科技前沿和紧缺技术领域,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科技奖项获得者、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一批海内外顶尖人才以及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培育壮大大学生人才、青年科创人才队伍。

其次,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苏北现有制造业中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针对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

最后,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财政金融对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统筹规划产业创新活动,保障关键技术领域和共性技术领域创新投入的超前规划和有效落实。

有序“构链”,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企业链上下游分工有序协同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苏北地区当前产业发展重点明确。但也应看到,苏北产业发展布局有着比较突出的同质化现象,各城市产业分工职能不明确,往往是几个城市都将同一个产业或几个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在苏北各市都是重点发展产业,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四个市都重点发展新信息技术产业,徐州、连云港和盐城都瞄准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

虽然这些产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但不利于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产业同质化容易导致苏北地区要素资源、原料资源、市场份额配置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地方经济难以做大做强。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着重构和再平衡的现阶段,苏北产业经济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尚显不足,应早谋划早调整。

一方面,可根据不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产品的附加值、资源的可得性、环境的承载力等,有序推动制造业布局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制造、新信息技术和服务等对于苏北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在产业选择、产业布局、发展顺序、规模和目标等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专精特新”上多下功夫,主动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引领性企业,力争形成新增长点,增强产业链发展动能。

合理“补链”,促进产业配套协作

在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用好“集群发展”手段。实践表明,产业配套协同做得越好的地区,越能吸引外来资本形成规模经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虽然苏北产业集聚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企业间配套协作关系较为松散,仓储物流、机械设备等相关配套企业短缺。各市之间产业联动能力较弱。

针对以上问题,苏北地区应在合理“补链”上下足功夫,精心培育产业发展的叠加优势。

一是要重点满足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配套要求。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梳理配套备选清单,开展定向招商和精准招商,加强在园区载体、原材料、零部件、物流等方面的配套能力的建设,对产业链“漏点”“断点”进行精准填补。

二是要发挥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吸附作用,吸引组团式投入,吸引配套企业的投资落户,并通过鼓励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的人员、技术的流动,派生配套企业,最大限度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推动全产业链地区性互补融合。

三是要强化各地产业配套组织联系。可以借鉴苏州等地的做法,成立产业配套服务机构,通过开展产业链和价值链研究、组织与产业配套相关的专家咨询和联络员例会、电子商务等,搭建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协作配套互动平台,推动组建跨区域的产业配套联盟。

有效“稳链”,强化新兴信息技术运用

对于产业链的稳固性和现代化来说,运行效率和业务的连续性尤为重要。传统产业链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主要依靠专业人员来完成,复杂繁琐的运行过程很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产生失误,从而造成产业链运行中断。而在新兴信息技术条件下,众多产业链运行环节可以转移到云端去分析完成,不仅节约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

一是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改造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稳链”。适应产业智能化、柔性化、自动化要求,开发具有生产执行程序系统和故障诊断排除系统的智能设备、柔性生产系统、柔性流水线、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夯实产业链稳固的基础。二是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刺激有效需求“稳链”。加大智能设计、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产品开发和生产水平,通过增加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力求推动市场的有效需求,化解产业链解体风险。三是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质量,实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稳链”。大力推广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实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产业链运行提供稳定支撑。


作者:孙迎联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2020年1月5日 16版智库周刊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1/05/node_16.html#content_87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