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F311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一十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吴江燕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马克思传》。
首先,吴江燕同学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
戴维·麦克莱伦,之前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也是美国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在欧美有着深刻的学术影响力。此书致力于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不同角度客观公正地展现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一直是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重要文献。
其次,吴江燕同学对本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麦克莱伦长期从事马克思研究,掌握有丰富的相关资料,对马克思思想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书中主要从马克思个人的、精神的、政治的三个方面来完整的叙述,以马克思居住过的城市为研究线索,情景化带入,对马克思生活过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影响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客观、多角度地让读者“感受”马克思。从而把马克思还原为人,对马克思之为人的人性弱点及其思想伟大进行更为纯学术的研究。总体来看,这本书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为客观地学习、研究马克思思想提供理论指导。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将马克思还原为人,采取客观的写作手法,对马克思为人的缺点及思想伟大进行了全面、纯学术研究。他还利用了一些新发现的文献和史料,采用大量的细节和脚注,对一些以往不为人重视和注意的马克思的著作进行详细分析,试图还原真实的马克思。
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更强调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他认为“马克思思想是一个‘自己弄清问题’的过程,不能分裂成几个时期。”(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5页)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而非断裂,是对其发展历程的科学评价。此外,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强调还体现在他对马克思思想的归纳、梳理。
2. 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
这种连续性在它的经济学研究上更为突出: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看成是连续的,认为“把马克思思想看成是对1844年第一次探索的核心问题——这个过程在他的1857-1858年的作品中到达顶峰——的继续思考。”(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4页)这种连续性在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上也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范畴、原理,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因为他们都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3. 麦克莱伦在传记中注重强调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如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的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的人群共同体的全面发展”。麦克莱伦还通过全面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丰富的人性和人类解放潜力的图景呈现出来。
4.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主张从社会现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正是当时在莱茵报工作时的一些经历触动了他,反思人的现实处境,探索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实质。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也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和工人运动实践,在欧洲爆发革命的背景下,反思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过程。
最后,吴江燕就这本书中的思想缺陷进行了简单阐述。
提问环节
汪丽如同学提出:为什么麦克莱伦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乌托邦?
吴江燕回答道:“麦克莱伦等西方学者大多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作明确的区分,甚至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只是一种新哲学、新思想的创始人,恩格斯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将马克思主义仅仅归结为哲学,又把哲学仅仅归结为抽象人道主义,再把这种人道主义仅仅归结为异化观、社会批判理论,因此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乌托邦”。这种偏狭理解,无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存在,割裂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王钰同学提问:为什么说马克思思想是一个‘自己弄清问题’的过程,不能分裂成几个时期?
吴江燕回答:“马克思之为马克思,就是由于他从1843年到1883年独立研究的40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资本论》逻辑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创新,也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一个主题。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分阶段,有过程,但绝无断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过是以历史形态出现的原理,即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原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范畴、原理,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因为它们都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供稿人:马梦煜、吴晓;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