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一十三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05-19浏览次数:307

514日上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在纪忠楼YF311教室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一十三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王润玉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马克思的社会学》。

   首先,王润玉同学介绍了本书的作者列斐伏尔,并对《马克思的社会学》做了简单的介绍。

 列斐伏尔是现代法国思想大师,也是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曾提出了空间三元论,并区分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对立关系。其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等。在《马克思的社会学》一书中,讨论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理论等重要问题,为当前的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王润玉同学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书共有六个章节,分别是马克思的思想与社会学、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社会学和社会阶级、政治的社会学:国家理论以及结论。

   再次,王润玉同学分三个部分介绍了列斐伏尔在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 列斐伏尔选择从正面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特质入手,阐发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独特性。

   首先,他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指出其作为理解“当代人经验和磨难”的宝贵思想资源,虽然在一些具体的观点上有待说明、完善和补充,但就有助于“恢复人类思想的积极强度”来说,马克思所开辟的思想道路仍然是眼下必不可少的理论要素; 其次,他分析了阐释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为这既是嵌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前提,也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批判功能的实践基础; 再次,他明确了阐释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主张将自己的理论目标定位为努力回到马克思的原初思想,而并非是诉诸于其他的任何一种过渡性解释。

     第二, 列斐伏尔重点论述了阐释的路径和方法问题,并正面刻画了马克思进行哲学变革的理论运思过程。具体说来,列斐伏尔选择用“现实”和“真理”的矛盾运动来作为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概念框架”,认为正是二者之间既相互中介又彼此异质的关系使得具有否定向度的批判旨趣成为可能。列斐伏尔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锁定为对“社会 真理”的发现,并认为这种“社会真理”的理论形态就是“批判的历史科学”。通过对“社会真理”的发现,马克思一方面从理论上将被传统哲学所遗忘的感性世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格外凸显出生活世界中有限主体所具有的理想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由此出发,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学” 是一个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总体,它在根本上担负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职能,即通过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 列斐伏尔从理论定位、理论性质和理论功能三方面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解读。首先,从理论定位来看,列斐伏尔特别强调了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认为其首先是“作为一个行动的人来进行思想的”。这决定他从事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唤醒无产阶级的“行动的希望”,是在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做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从理论性质上说,列斐伏尔格外彰显了马克思理论的现代实践哲学内涵,主张其已经意识到了思维和存在之间的非同一性,并力主只有在有限和动态的层面上才能讨论二者的统一,即新的 “社会学 ”需要秉持一种 “ 类型化”或“准个别”的方式来对经验性的世界进行解释与改变; 最后,从理论功能来看,列斐伏尔明确指认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兼具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双重理论视角。

   最后,同学们针对本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交流讨论。

 钱安琪同学提问:“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阐释具有什么意义?”

王 润玉回答道:“列斐伏尔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这项工作既表达了他个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解,也成为其从事日常生活批判、空间批判和节奏分析的理论前提; 其次,通过对马克思思想道路的探索,列斐伏尔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结晶锁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并进一步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实质确证为包含解释功能和实践旨趣的世界观; 最后,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微观的日常生活分析相关联,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个体的生存状况与历史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张力,并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存在主义的“视差”中为自由与解放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范式和路径。”

 高金金同学提问:“列斐伏尔具体从哪几个方面是怎样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的?”

 王润玉回答:“列斐伏尔主张要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学”立场,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义、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进行严肃的清理。

   第一,马克思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更从未秉持过经济决定论的主张。

   第二列斐伏尔反对将历史唯物主义划归到历史学的范畴,而主张其是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观理论。

   第三,列斐伏尔极力澄清马克思哲学与实证科学的界限,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无视社会的整体性与生成性实际,反而将之视为可以被量化且能够被掌控的对象性存在。

供稿:郭锐;供图:郭锐;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