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F311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一十四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汪丽如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首先,汪丽如同学对本书的作者钱穆先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钱穆,1895年出生在无锡钱家,属于有名的吴越钱氏家族。其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是中国近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推动儒学和传统文化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汪丽如同学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色。
写作背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稿集,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地方与政府的关系、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制等做了介绍和对比,分析了各代之利弊,深入浅出。
写作特色:作者以俯视的视角来看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变化,对中国政治的看法颠覆了五四以来对中国历史的很多成见,也纠正了对中国历史的很多误读,可以说是五四之后为中国历史正名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当时史学风气的纠正,即用西方史学理论术语来套中国历史的现象的纠正,今天我们仍要警惕,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话语权。
而后,汪丽如同学着重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主要内容:
一、本书对中国制度史的总体看法:钱穆在书本开篇从讲政治与讲人事、讲制度两方面切入,提出了七点看法:1.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一代人事;2.注重各制度之间的配合运作;3.一项制度的创立必有某种文化、理论影响;4.一种制度的设立必有当时的需要;5.任何制度都有利弊;6.应重视制度产生和应用的地域性;7.制度牵连着背后的文化、文明,不能脱离文化来讲制度;
二、对五个政治阶段详细的解读:1.春秋:贵族政治与分封制;2.秦:大一统与官僚帝制确立;3.汉唐:官僚帝制完善与科举制;4.宋:政治的衰落与现代性的拂晓时分;5.明清:从僵化走向衰落
启示:
首先,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采取科学和辩证的认识态度,不能全盘否定,制度是可以借鉴的;
其次,从展望未来的角度看,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明之中。
最后,在建设全球文明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不能缺席,所以我们要总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要正确看待历代政治得失,也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用中国自己的语言完成中国叙事。
提问交流:
陆浩:这本书是如何评判历史的?
汪丽如: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钱穆写这本书时,恰是中华文明的低潮期,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许多人都生出了怀疑之心,而倾心于英美。当时不乏倾向于对历史绝对否定的人,所以在该书中,钱穆反反复复地提到了一个意思,评价古代的政治体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绝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来一棍子打死。既然当时的政治体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符合当时的国家状况的。如此从这本书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有更好的理解,而远不是一句封建专制能概括得完的。
吴江燕: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制度的作用?
汪丽如: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死角存在。有时候越是繁复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制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就像钱老说的,而要视当时情况而定,针对时代特点,制定出配合当时人事的制度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时代前进了,人事变化了,制度也应该跟着变化,因循守旧,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
供稿、供图:穆玉洁;指导老师:陈良斌;审核: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