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F311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一十九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马梦煜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
一、作者简介
首先马梦煜同学介绍了本书的作者卡罗尔·C·古尔德(Carol C.Gould),她于194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耶鲁大学博士毕业,现为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哲学系哲学和政治学教授、全球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哲学》杂志主编、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IVR)美国分会前任主席、哲学和公共事务协会执行理事。
其著作主要有《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8)、《反思民主》(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全球化民主和人权》(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此外,主编了包括《女人与哲学》、《超越统治》、《信息网》、《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性别》等在内的七本书,并在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女权主义理论和应用伦理学方面发表论文60多篇。
二、内容简介
其次,马梦煜同学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概括。
该书围绕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研究了五个基本概念,依次是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公正,并力图揭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1.社会范畴
古尔德认为,在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中,社会是由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构成的,这种个体如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一样,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而且他们所处的关系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古尔德十分强调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动态性,她说:“马克思的社会实在本性的理论同时也是社会变化的理论。也就是说,他的哲学本体论本身与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应用性说明是不可分离的。”
2.劳动范畴
古尔德认为,当我们沿着马克思的思路,进一步考察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活动时,我们发现,劳动乃是个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称作为“劳动本体论”。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劳动经由生产工具而加工原料,从而生产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另一方面,人也改变并创造了自己,如学会了新的技能,提高了精神境界等。
3.因果关系范畴
与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不同,马克思的因果关系理论并不以与人相分离的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体为考察对象,“马克思把因果关系问题置于人类活动本身的范围内,因此他把这一问题从一般本体论转入到我称之为社会本体论的情景之中”。古尔德认为,要把握马克思因果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必定要把这一关系放在对象化的过程,亦即劳动的过程中来考察,而正是通过这一考察,我们发现,理应以内在关系方式出现的这一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外在化和物化了,人的劳动结果转过来压抑人的健康发展,而对交换价值的追求又成了人们的唯一的目的,这正是我们称之为异化的现象。
4.自由范畴
古尔德认为,与以前的哲学家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把自由看作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自我实现,从这一角度出发,自由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否定性的含义,即自由总是对某种障碍性的东西的克服,比如,人在劳动中如果不克服原料的障碍作用,那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产品;二是肯定性的含义,即自由不仅创造了新的价值,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两方面的自由是统一的,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立场看来,由于劳动者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因而真正具体的自由又关系到作为劳动者的每一个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共同体的关系。
5.公正范畴
古尔德认为,在《大纲》中,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讨论公正理论,但无论如何,在对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建构中,这一范畴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的公正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对作为不公正的集中表现的资本主义异化和剥削的批判;二是他对肯定意义上的自由的论述,而这种创造新价值的自由要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是以日益扩大的社会公正为前提的;三是他对未来的共同体社会的规划,在他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由于私有财产的扬弃而达到了充分的社会公正,从而也使每个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三、现实启示
最后,马梦煜同学着重强调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现实启示。
我们认为,古尔德这部著作的意义首先在于,她没有把马克思的《大纲》看作是纯粹的经济学著作,而是看作一部哲学著作来阅读,这等于向东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即马克思的系统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在他们常常依凭的《大纲》以外的著作中提出来的,于是必然随之产生出一个重新读解马克思的问题。
其次,古尔德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社会本体论,不但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对劳动、因果关系、异化等问题的探讨),而且她还象卢卡奇一样领悟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即马克思哲学乃是一种社会哲学,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透视一切问题(包括自然问题)的前提。这为我们跳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论的教科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最后,古尔德对劳动和时间问题的探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她关于劳动是时间的源泉的思想乃是重构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关键之所在。
四、讨论交流
1.陈雨昊: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与以人为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社会本体论,指的是对社会发展的本体论理解问题,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实体本体论,还原了本体论的人学价值意蕴,把人的存在确立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实现了社会本体论思想的伟大变革。我们国家提倡以人文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发展。所以正确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明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未来前景和价值意蕴。
2.成剑琦:实践观点在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观察和理解人的世界及其社会生活的基本视角和解释原则。
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破解实体本体论哲学的知性思维,正是马克思实现本体论革命的思维方式前提。通过立足于实践观点,可以发现本体论的理论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本体论的理论形态是封闭的和自足的,这是由其解释世界的理论使命和实体本体论的知性思维所决定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他以实践观点改革了传统的知性思维,从实践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本体论都不过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理论表证,都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本体论并不是预成的和封闭的,而是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向未来敞开的,是无限开放的。因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突破了以往本体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使本体论具有开放的性质。本体论所具有的开放性使本体论真正获得了彻底超越的性质,本体论的理论追求由此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供稿:于文敬;指导:陈良斌;审核: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