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家谈”第八期:格奥尔格·卢卡奇:50年后的重访——纪念卢卡奇逝世50周年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11-04浏览次数:406

  2021年11月3日下午,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大家谈’”系列学术讲座第八期《格奥尔格·卢卡奇:50年后的重访——纪念卢卡奇逝世50周年》,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主持。

  张亮教授以“为什么是卢卡奇”“怎么观看卢卡奇”“重访卢卡奇的一生”“怎么纪念卢卡奇”这四个方面内容为主线展开了本场讲座。

  首先,张亮教授谈到了聚焦卢卡奇的三个原因:第一,今年正值卢卡奇逝世50周年,聚焦卢卡奇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第二,卢卡奇是具有真正中国意义、中国价值的20世纪西方思想家。卢卡奇的著作与思想深刻参与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过程,像盐溶于水那样,融入并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其他20世纪西方思想家难以媲美的。第三,卢卡奇正遭受新的不公正对待。卢卡奇的一生波澜起伏,其思想更是多次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其次,张教授围绕卢卡奇一生四个时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时期(1885-1918)、救世主式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19-1929)、斯大林主义时期(1930-1945)、批判的改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45-1971)。此外,张教授还将晚年卢卡奇的自我视角与西方学界的主导性视角进行比较,并从这个角度对卢卡奇一生的四个阶段进行了精彩的评析。他认为,对于卢卡奇的评价应穿越多个传统,不同时期要用不同的标准,不能用某一阶段的标准来要求其他阶段,要充分尊重作为主体的卢卡奇的自我检视。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问题,张教授提到了三点:其一,必须有“真知识”,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和”活的灵魂“的有科学的认识;其二,必须有“真本领”,也就是在新的时空确定性中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进行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的能力;其三,必须有“真信仰”,即有不以外部情势或个人遭遇为转移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接着,张教授带领同学们重访了卢卡奇的一生。张教授以卢卡奇的成长经历为顺序,为我们讲述了他的青年、中年和晚年。青年的卢卡奇无意间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传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正在谋求突破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正统思想桎梏的左翼阵营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中年的卢卡奇被迫退出现实政治,从一名职业革命家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当时的志业就是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开拓新的学术领域,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晚年的卢卡奇在经历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无心政治却依旧关心政治并苦于政治、回到并闻达于西方学院、回归并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性建构。与此同时,他进行了三次宏大的哲学探索:即《理性的毁灭》、《审美特性》、《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最后,张教授就“怎么纪念卢卡奇”为同学们总结了三点:一是要读其书,深入研究卢卡奇的文本著作;二是要承其道,像卢卡奇那样去做真正的而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发掘、继承卢卡奇的理论创新道路;三是要竟其志,在新时代中国这种新的时空确定性中去实现他的志业,沿着正确的历史道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提问交流环节,张亮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而友好的现场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气氛活跃,张教授对问题的解答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同学们纷纷表示,参与此次讲座收获颇丰,令人受益匪浅。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系高级访问研究员(2009-2010),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学者(2014)。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的研究。

 

供稿:陈萍萍、许淑玉

                                     供图:祁子玉

                                              审核: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