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二十三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11-16浏览次数:271

11月5日下午,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404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二十三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彭松仁同学,他分享的书目是孙伯鍨先生侯惠勤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首先,彭松仁同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主要作者——孙伯鍨先生的生平做了简单介绍。孙伯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的奠基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代表作有《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等。

而后,彭松仁同学对本书写作背景做了概括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一书原由孙伯鍨教授主编写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进入第一个高潮时期初版于1988~1992年间2002年, 该书通过专家遴选, 成为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材, 为适应教学需要修订再版工作由此启动。

接着彭松仁同学对本书的内容结构进行了简要概括。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的是从1837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侧重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现及其在逻辑上的完成,突出它的精神源头及其理论活力;而下卷的时间跨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1世纪初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注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曲折发展,突出它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艰难创新。

之后彭松仁同学以“为什么此书能够经受时间考验,成功地进入21世纪获得新学术生命”这个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分析了该书的主要研究方法——深层历史解读法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法相比, 深层历史解读法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第一, 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向指引, 但不将原理预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发展的目的, 要求在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中历史地呈现原理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轨迹第二, 以既有宏观史研究成果为基础, 通过对所有文本的深入解读, 具体地、历史地描绘出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微观史历程, 并以这种微观史成果修正、补充、完善宏观史逻辑第三, 充分吸收、借鉴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在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完整图景上追踪经典作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客观进程, 并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科学的推断第四, 充分吸收苏东理论界的研究成果, 同时以一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姿态面对西方学界的理论挑战, 在平等的对话与科学的批判中扬弃后者的挑战, 从而使真理在辩论中越辩越明, 赢得更多的群众。

接着,彭松仁同学总结道本书的深层历史解读法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断代史研究一种通史性的彻底贯彻且本书是一部有理论但又充满历史真实感、视野宏大但又内容丰富、主题集中但又背景完整、立场坚定但又不封闭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

最后,彭松仁同学展示完毕后,同学们对本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讨论,讨论的观点包括“在列宁主义哲学形成中如何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以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既是历史科学,又不仅仅是历史科学”等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主要阐发了自己对于列宁是如何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问题的见解同时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讨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热情同学们受益颇多 

供稿:聂鲁倩、刘欣宇

审稿:翁寒冰

指导老师:陈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