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404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二十四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廖海燕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撰写的《消费社会》。
作者简介
首先,廖海燕同学对《消费社会》作者——让·鲍德里亚的生平做了简短介绍。鲍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他出生于1929年,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写作背景
而后,廖海燕同学对本书的写作背景做了概括性说明。让·鲍德里亚于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代西方社会,加深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大有裨益。该书内容深受作者老师列斐夫“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理论的影响,而巴特的理论则构成了它的符号学转向。鲍德里亚继承了列斐夫的这一思想,并把消费概念转换成一种控制性的概念,即驯化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消费被符码化并成为一种交流体系,处在这一体系中的人们分别被归类,被控制,被异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是二者共有的研究方法。鲍德里亚则更进一步,将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更为系统地运用到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之中,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符号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接着,廖海燕同学从两个方面对本书主要思想进行了细致解读。
其一,消费的定义——作为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消费是本书的关键概念,在该书之前出版的《物体系》一书中,鲍德里亚就从符号学角度赋予了消费以全新的定义,“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物品(包括非物质服务等)变成了系统中的符号,实质被形式化,成为了空洞的能指体系。
其二,符号的统治——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作者认为,在物的符号化过程中,在符号的任意性的原则下,真实消失了。大众把符号体系的神话当作自然而然的事实接受,符号将真实排斥在外。现在的物实际上是一连串集体性约束性的意义,物品成为摆设。然而统治者却用符号将这个真实面目掩盖起来,他们用它来掩盖真实的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的对物进行符号化,以此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促进经济增长。但作者指出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本身,如果不解决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问题,增长并不会带来平等,也就没有真正的丰盛。至此,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之后,廖海燕同学又对本书做了精炼总结。她认为该书以独特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并在此基础上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此外,鲍德里亚提出了物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个价值“符号价值”,从而揭露了消费社会的异化本质。但本书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他的理论明显夸大了物的符号价值而过于忽略物质功用性,误读了马克思的商品有用性,符号价值应该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范畴,将符号价值作为第三种价值,导致最终走上了仿真与虚拟的道路。
交流讨论
最后,廖海燕同学展示完毕后,同学们对本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看待消费社会”以及“怎样理解鲍德里亚撰写此书的思想渊源”等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出发并结合当今“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等社会消费现象,阐发了对消费社会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此次分享与讨论,提高了同学们关注和探讨经济与消费现象的热情,同学们收益良多。
供稿:陈萍萍
审稿:翁寒冰
指导老师:陈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