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晚18时30分,由东南大学党委研工部主办、东南大学研究生会承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道德·价值·信仰——王阳明良知思想的三重意蕴”,依托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硕士生沙木西亚·艾克拜主持,4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新向度诠释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价值观念资源之一,而道德、价值与信仰则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王阳明良知图式的三重向度。在本场讲座中,陆永胜教授以“对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意蕴的新阐释”为主题,为大家梳理了三重语境中的良知图式。
首先,陆永胜教授从道德向度出发阐释学术话语语境中的良知图式。陆教授指出良知的话语结构图式在当代哲学学术话语语境中趋向道德维度。同时,陆教授指出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意涵体现为多个层面:第一,良知体现为一种本体,即良知与“心”与“理”是一,这是确立良知的“至善”性质的重要前提;第二,良知是先验的,但又离不开经验,这担保了良知的理想之善和现实之善及二者的统一;第三,良知是一种道德理性,具有认知和评判的能力,这是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德相统一的重要体现。
其次,陆永胜教授从价值向度出发阐述政治话语语境中的良知图式。陆教授指出良知图式在当代观念形态的政治话语语境中具有正面价值的规范性。此外,良知的道德属性内含着价值确认,故具有价值属性,并且从价值形态来看,作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良知内涵与作为道德基础的“好”“坏”的良知内涵是不同的,表现为道德向度的“善”“恶”向价值向度的“好”“坏”与“是(对)”“非(错)”的转化。
最后,陆教授指出,基于生活本身的浑融性,生活话语语境中良知图式的信仰向度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在实践层面对个体存在价值的确认;第二,在精神层面对真善美的追求;第三,在超越层面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在“幸福感”上找到道德满足与价值关怀、个体追求与社会认同的交汇点。
在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问,陆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陆永胜,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紫金文化社科英才、中国实学研究会、朱子学会理事,江苏省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韩国《儒学研究》《阳明学》国际编委。
供文:祁子玉;供图:段崇洁;审核: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