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二十九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12-27浏览次数:232

12月17日下午,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404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二十九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赵志妍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由俞可平、[德]托马斯·海贝勒和[德]安晓波主编的《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

首先,赵志妍同学对《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的主要作者俞可平作了简要介绍。俞可平是我国著名学者,中国民主治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有《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向善治》等。


接着,赵志妍同学对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了概括说明。本书是2014年3月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最终成果,这次会议的名称是“治理、适应与一党执政体制的稳定:比较的视野”。会议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德国“中国治理研究协作网络”联合举办,由南昌大学承办。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书正是对这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成果的收集与整理。

之后,赵志妍同学对本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这是一本集中分析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治理能力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的论著。全书共收录了14篇文章。其中中国学者6篇,国外学者8篇,内容不仅涉及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结构、合法性和治理能力,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治理和城市化进程等。本书先是讨论中国政治与意识形态变迁,随后则是分析西方政治行为体,最后将社会视角也纳入进来。本论文集的三部分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过去的适应历程提供了论证,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它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共有四篇文章,通过探讨意识形态变迁以及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研究者必须探究执政党的内部运行与它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通过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得以教育核心的干部群众,而后者是中国治理的最为关键的行为体。

第二部分以地方政府与干部作为分析的中心。主要探讨了“国际因素、合法性机制与地方治理创新”、中国地方政府和政治权力的决策过程等问题。认为要更加重视县乡领导干部以及他们在政治体系中特定的权力地位,同时对中国政府应如何推进结构调整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对中央的动议作出反应这一问题进行了集中分析。

本书的前两部分主要聚焦于党和国家为政权稳定性与合法性所做的努力。在第三部分,作者们转向了社会视角。本书的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公民的想法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它探讨了社会管理以及吸纳(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的新模式,剖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理,探究前者如何影响后者对中国政治的看法。这种影响发生在从政治价值到具体政策等诸多层面上。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三部分得以与本书的前两部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政党——国家如何“呈现”自己具有最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正如本书第二部分讨论的那样,只有在地方层面,政策才被具体化并直接影响公民及其对现政权的态度。最后,作者们还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改善社会稳定。

赵志妍同学分享完毕之后,同学们围绕本书的研讨主题以及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主要聚焦于“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等问题此外同学们还延伸拓展了对本书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视角的探讨这对于我们从多重角度去深化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革逻辑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刘志豪

审稿:陈硕

指导老师:陈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