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三十四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2-03-21浏览次数:350

3月17日上午,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三十四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王艳同学,她分享的文章是夏莹和牛子牛的《主体性过剩:当代新资本形态的结构性特征》。

首先,王艳同学对《主体性过剩:当代新资本形态的结构性特征》的第一作者夏莹老师做了简单介绍。夏莹老师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法国哲学,有着丰富的论著出版发表,著有《拜物教的幽灵》和《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等作品。

其次,王艳同学简要介绍了《主体性过剩:当代新资本形态的结构性特征》的内容结构。文章主要围绕“主体性过剩”的当代状况及其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体性过剩的结构性成因、结语和展望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在马克思关于十九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经典表述中,工人还带有客体性的色彩,而在当代的雇佣劳动当中,劳动者则显现出清晰的主体性维度,劳动者的内部竞争和“自我驱动”,代替资本承担了社会控制的资本。正是这一转型过程逆转了劳动时间递减的历史趋势,为当代劳动过程变化提供了基础。夏莹老师把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归结为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衰弱、资本过剩导致的劳动过程重构、金融化趋势与“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劳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扩展与深化。在当代劳动过程中,“过剩”的劳动不再表现为实现个人和社会富足的合理途径,反而让劳动呈现为一种无意义的荒诞耗费。而这一困境的真正克服唯有寄望于新兴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所引领的“新文明类型”的传播,以及一种具有“命运共同体”性质的新的全球协作模式的形成。

最后,王艳同学认为夏莹老师的这篇文章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当代性,掀起了尤其是普遍的雇佣劳动者之间以及特殊的依附资本分享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与直接受资本剥削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之间“内卷”的盖头,揭开了并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而是信息化时代资本大他者的镜像小主体的伪自由、片面发展的似主体性的皮。强调在资本逻辑所塑造的既有全球秩序中,劳动者的生存窘境即便能暂时地、局部地得到缓解,也不可能长期地、全面地得到解决。这一困境的真正克服,唯有寄望于新兴社会主义国家所引领的“新文明类型”的传播,以及一种具有“命运共同体”性质的新的全球协作模式的形成。

王艳同学分享完毕之后,同学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主要聚焦于“劳动过程的主体化和认知化为资本积累的方式带来了什么变化?”以及“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化为什么不能增强工人的解放潜力?”等问题,并对新资本形态下劳动者表现为一个能决策的主体与资本形态下的劳动者作为受到资本所施加的强制性权力胁迫的客体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分析,指出劳动者的主体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发展,未必符合人的需要和能力的良性发展轨迹,这种主体性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的受支配境况的加深。本次读书会在热烈轻松的氛围中顺利举办,同学们通过对夏莹老师文章的讨论和交流,思考资本主义的各种新形态、新变化,反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解释,从中受益颇多。

供稿:王夕萍

指导老师:陈良斌

审核:陈硕

责编:刘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