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四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同体理论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2-09-05浏览次数:85

由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四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同体理论》,于2022年9月1日9:30-11: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厦门大学哲学系唐瑭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翁寒冰副教授主持。

唐瑭副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共同体”的区别引入话题,先后阐释了社会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并从多角度对共同体进行解读,探析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首先,唐教授谈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共同体”之间的区别,指出马克思所谈到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从社会形态角度探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一球两制”的外交战略。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区分,更要思考他们的关联。而这点就需要大家返本开新,对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重新理解。一方面避免历史哲学研究路径,只是从扬弃的角度来理解“真正共同体”是一种应然的社会状态,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政治哲学的研究路径,从伦理实践以及当代社群主义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唐教授指出,和这两种理论路径不同,他今天的讲座是以唯物史观的框架,以历史发生学的方法,从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来理解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史。接着,他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是“真正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状态,它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言,会不会呈现出一种历史目的论的想象?”二是“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在今天的历史道路问题上如何彰显方法论意义?”以引发同学们的进一步思考。

其次,唐教授从德国现代化进程的视角,重点提及俾斯麦统一德国16年后出版的滕尼斯著作《共同体与社会》,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焦虑以及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如何统一。从大的背景而言,这是1807年哈登堡-洪堡改革以来,德国理论界一直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将英法现代化经验德国化。具体而言,滕尼斯试图用霍布斯理论来设定共同体中个人行动的理性前提,然而,他又重新回到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滕尼斯主张通过将历史和文化意义赋予市民社会来返回个体真正的“类存在”,也就是说,在人的具体成长过程和其生活中培养人性,克服当时人们的片面品质而重塑其伦理品性,使得共同体成为与市民社会相对又能与专制国家异质的社会形态,重新塑造回归伦理的共同体形态。必须指出的是,滕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的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共同体。

这种伦理共同体的认知如果从早年马克思的“类哲学”以及法权唯物主义视角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马克思的“共同体”绝不停留与此,这也是后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派一直强调从交往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唐教授风趣地说,这就是德国思想家消化英国现代理论不足的后遗症,由此,日本学者回到了斯密的“市民社会”,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共同体,最为代表的是望月清司。当然,日本市民社会派还有平田清明等,相关译介工作主要是南京工业大学丁瑞媛老师在做。日本学者相关研究的支撑逻辑是交换以及非常缜密的历史学考察,如果从交往角度考察,斯密理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影响以及其的共同体理论就需要进一步阐释,即仅从交换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市场以及由此建构的世界历史理论不足以支撑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

最后,唐教授指出,要突破日本学者研究的框架,就需要进一步考察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就要从《形态》以后的著作中展开思考。由此,他一方面从晚年赫斯的《罗马与耶路撒冷》来思考赫斯晚年的理论贡献,他强调赫斯晚年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追求,赫斯是进一步看到通过启蒙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解放是徒劳的,所以要对时间救赎的解放路径进行改造,而犹太复国运动在某种意义可看作世界历史多样空间道路的探索。基于此,晚年赫斯与马克思共同体的研究需要推进。另一方面,回应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擅长的历史理论解读,我们就要格外重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结合这段文本,唐教授从生产方式-共同体、历史过程的共同体、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共同体等方面对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向了最终结论: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价值性,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方法论,即在历史过程之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既要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看到各国发展的道路特殊性,启发我们从历史认识论之中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关系。

 在提问交流环节,唐瑭副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气氛活跃,唐教授深入浅出地解答了相关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内容深刻,令人受益匪浅。

唐瑭,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课题多项。出版著作《巴里巴尔政治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供稿| 陈萍萍 李淑玉

供图| 肖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