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三十八期《教化儒学及其当代价值》,于2022年10月29日晚7:00—9:3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景林教授为主讲嘉宾,南京师范大学吴先伍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王敏光教授为与谈人。讲座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
李教授从教化是儒学的精神特质切入,深刻阐明了教化的概念、基础与系统以及社会教化的途径与方式,他致力于构建一套有本有源的儒学思想系统,为当代儒学返本归心和创新性转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李教授首先谈到了哲学是以个性化的方式表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因此,儒家作为一种哲学,其个性化的精神特质或者说本质所在就是“教化”。教授以礼记中涉及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庸等为例证索引,强调“教化”是一个存在实现先行的观念,以“教化”的观念为透视点,儒家哲学便在整体上呈现出与西方哲学的本质差异。
接下来李教授借用西方哲学中的三个关键词来阐释对儒家教化精神特质的独特理解,即“普遍化或异化”——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转变或转化”——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保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纵横对比,引经据典,李教授运用生活化的例子讲明了“天地位、万物育”的中国哲学智慧以及中西哲学的差别和通融之处,并特别指出“教化儒学”的目的是要追求真理、追求真实,真实地拥有道,由此实现和建立起超越性的基础,这是一种地道的形而上学。
紧接着,李教授引用《孟子·尽心下》中的文本概括出儒家整个教化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化的基础和本原亦即善的根源、“教化”首先是在心上做工夫(经过内在的转变)从而真实拥有善和道、“践形”和“变化气质”、本体超越性的赋义作用。
最后,李教授指出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包括经典的传习、礼乐教化以及家庭教育、修齐治平等方式,这些感性的文字艺术与百姓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教授着眼于现代社会,指出儒家的教化方式和理念仍对现今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接续传统,即文脉的接续和重建。二是落实社会生活,使之成为活的jigs很传统,即血脉的一种接续和重建,将文脉和血脉两方面统一有利于构建中国未来文化和价值塑造的美好前景。
在学术对谈环节,吴先伍教授肯定李教授注重中西差异从而突出中国哲学的引领性思路,随后提出“如何理解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儒家哲学是否在内部转圈”的问题。对此,李教授认为教化包括内和外两个方面,儒家强调的原初的一体性在社会人的存在历程中并没有完全分裂,而是以此为基础,把自身普遍化后回到个体性,达到完成。
王敏光教授肯定李教授所提出的教化儒学的哲学性和形而上学性,随后提出“在教化儒学的实践化过程中,民间学者世俗化或通俗化与高校学院化或精英化之间的张力如何有效形成?”的困惑。对此,李教授认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外,应将学术和关注世道人心的担当感相结合,首先需要具有这样的意识,然后逐渐形成在社会人文教育方面的一种社会性的、制度性的保障,这依旧任重而道远。
陆永胜教授认为李教授勾勒了以教化为基础的由内而外的儒学教化系统理论图景:从中西对比的哲学视野出发,凸显儒学教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质,提倡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如何提高文化自信具有启发作用。
在开放交流环节,李教授与学员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在云端展开了交流互动。李教授又与学生们围绕儒家的教化和乐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实现德化天下的转变是如何处理个体存在共享和社会共享的关系;如何判断教化儒学引导个人生活发生的真实转变是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