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正确理解 和深入研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发展阶段及其 独特创新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共同破解西方 现代化话语垄断,构建体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化理 论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尽管人们对现代化的认知迄今还没有形成统 一的概念界定和判断标准,但大都认为现代化是 一个历史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标识着人类从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总体性历 史过程。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现代化进程首先发 生在西欧,再发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20 世 纪以后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因而学界 大多把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划分为“早发内生(内 源)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外源)型现代化”两 种类型。 毫无疑问,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卷入现代 化潮流,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中国近 代以后开启的现代化,是否等同于中国式现代化? 金岳霖先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关于中国哲学曾提 出过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呢? 还 是“在中国的哲学”呢?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 的史呢? 还是在中国的哲学的史呢?” ①受金岳霖 先生启发,我们化用他的句式提问:是“中国” 的 现代化? 还是“在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 化”是否是“中国式现代化”呢? 国内学界当下尚未对“中国的现代化”和“中 国式现代化” 是否等同的命题展开研究,少数学 者把中国的现代化混同于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划分为早期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历史阶 段,前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西化”为模板 的非自主性现代化,后者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 “独立自主”的现代化。②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式现 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才开始探索的,并 由行动上被动的、非自主性的,逐步走向精神上的 主动,再到行动上的独立自主,大约涵盖了中国共 产党从成立到新时代一百多年的历史③,并且把 中国式现代化的起始阶段“约定俗成” 地归结为 1921—1949 年。 本文认为,中国早期对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 不是中国式现代化,而是现代化“在中国”或“现 代化与中国”。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 未有的劫难。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接 连而起,无论是引进铁路和机械、仿造“ 坚船利 炮”,还是效法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西方 国家搞现代化的各种方案轮番尝试,但皆以失败 告终。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改换了方向,抛弃了资本 主义现代化,最终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定涵义和内容,起始阶段不 应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 1921 年,而是新中国成立 之后。 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 代化,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 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 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 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④ 据此,我们将中国式现代化划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一)1949—1978 年,“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化,毛泽东早就认 识到,“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 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⑤,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新中 国的成立为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3—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中国式现代 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此之后,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现代化目标任务明确为 建设“四个现代化”。 1964 年,周恩来在全国三届 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四个 现代化”正式表述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 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并提出先建立比较完 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再在 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 代化”的“两步走”发展战略。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萌芽和探索时期, 其过程艰辛曲折。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 内乱,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迟滞不前,人民生活水 平长期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痛失了宝贵的 历史机遇” 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 建设上来,并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为什么 工作重心的转移特别得民心? 邓小平认为:“就 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 成了我们的财富。” ⑦ 十年动乱抛弃了对“四个现 代化”的目标追求,但它反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和理性觉醒。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二)1978—2012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 的表述最早是由邓小平在 1979 年提出的。 1979 年 3 月 21 日,邓小平在会 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概念与西方不同, “我姑且用个新说法, 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 化。”1979 年 3 月 23 日,他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 局会议时又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 词:中国式的现代化”。⑧1979 年 3 月 30 日,邓小 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 出:“ 中 国 式 的 现 代 化, 必 须 从 中 国 的 特 点 出 发。” ⑨这一论断更是被学界广泛引用。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概括起来 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重新强调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国门打开 后,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 差距,迫切需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所谓四个现 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⑩,这就 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因此,“抓 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 济发展,总要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 I1 二是规定“现代化” 的制度属性。 1980 年 2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 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I21986 年 9 月,在接受美国记者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 时,他再次重申:“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 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 四个现代化。” I3同月,他在接见芬兰总理时又说: “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们往往忽略 社会主义。” I4 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搞的现代 化,是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I5 三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化 目标和步骤。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邓小平提出 “三步走”发展构想I6,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 认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 1997 年 党的十五大又细化了“三步走” 发展目标,并用 “两个一百年” 目标来表述。 党的十六大、十七 大、十八大都强调了这个战略目标。 因此,解决 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发展一以贯 之的战略。
(三)2012—2050 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 展时期 2017 年党的十九大后,理论界把党的十八大 以来的实践历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看待, 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 二十大报告为我们第三个阶段的划分提供了权威 依据。 这一阶段迄今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整个历 史发展阶段应到 2050 年左右,“理论上”有 30 多 年的时间,直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和发展时期,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 式现代化”概念才重新走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 野。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的“中国式现代化” 思 想,实际上就是“小康社会” 理论。I7 1979 年 12 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对 “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阐释,主要包含两方面含 义:一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步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二是在国际事务中恢复中国的地位,对 人类作出较多的贡献。 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现代 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 康之家’”,就是“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 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 元”。I81984 年 3 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 根康弘时又说:“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 代化。” I9 本文认为,将邓小平的“中国式现代化”等同 于“小康社会”并不完全恰当。 “小康社会” 只是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 邓小平所说的“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 通过 遍读文献可知,邓小平所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 更多强调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国情特点 建设中等水平的现代化。 他把“小康社会” 或小 康水平,更多界定为温饱问题解决后尚未实现现 代化的中间阶段。 在邓小平看来,“小康社会”如 按美元标准衡量大约是人均 800—1000 美元,如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 在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又如,他 也说人均 1000 美元,“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 过。” 20“中国式现代化” 大约是人均 4000 美元 (有时也说 3000 美元),“意味着中国是中等发达 国家,总的国家力量并不弱了。” 21 将邓小平说的“中国式现代化”等同于“小康 社会”虽不完全恰当,但也有一定道理。 因此,在 党的十八大以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文件 中使用“现代化”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频率最 高。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现代化” 一词共用了 35 次,“社会主义现代化”用了 10 次。 在党的十 九大报告中“现代化”一词共用了 47 次,“社会主 义现代化” 用了 14 次,两次党代会都没有使用 “中国式现代化”一词。 2020 年 11 月 23 日,经过 8 年的持续奋斗,中 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22020 年 10 月,习近平在 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开始使用“中 国式现代化”,并阐释其重要特征。232021 年后, 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密集论述,并在党 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 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 代化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水准的现 代化,2022 年,中国 GDP 达到 121 万亿元,约 18 万亿美元,人均 GDP 达到 1. 27 万美元,已超过全 球平均水平。24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以世界现 代化最高水准为标杆推进高质量发展,力争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在理论上表 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知达到了整体性、系 统性、科学性的高度,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 化的途径,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和自豪感。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新样式
现代化最早起源于西方,研究现代化的理论 迟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在美国才出现。25但许 多著名学者如魏因纳、艾普特、勒纳、布莱克、艾森 斯塔特等认为,西化、资本主义化是现代化的普遍 模式,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文 化上的理性化、生态领域的城市化等等。26正如马 丁·雅克所指认的,“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只有一 种类型的现代化,那就是西式的现代化。” 27 被动卷入现代化潮流能够真正走出一条现代 化道路吗? 印度学者德赛认为,这是一个具有世 界历史意义的至关重要的难题。 非洲和拉美等发 展中国家采取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结果却转 变为对西方的依赖、附庸和从属,导致“现代化的 中断”。 因此,依附理论反对西化论,它由阿根廷 普雷维什提出,经由弗兰克、桑托斯、阿明等人得 到发展。 他们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 (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缘”(发展中国家)两部 分组成,正是由于中心国对外围地区的控制和剥 削,才导致后者“低度发展”。 只有摆脱和消灭 “中心”和“边缘”的国际分层体系,才能实现现代 化。 沃勒斯坦在依附论的基础上,于 1974、1980、 1985 年先后推出三卷本的《现代世界体系》,创立 了“中心—边缘—半边缘”分析框架。 他认为,资 本主义具有进步性和落后性的双重性格,进步性 体现在中心的自由雇佣制,落后性体现为边缘的 强制劳动制(农奴制或奴隶制),进步性是以落后 性为前提的。28 沃特海姆在研究这一严酷现实后,提出了如 下问题:“欠发达国家能自己实现现代化吗? 能 依靠‘与强者打赌’ 的策略冲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吗?” 29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给出了破解这一难 题的全新思路,它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也不 是对苏联现代化的抄袭,更不是东亚现代化模式 的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之“式”,是世界现代化的 新样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 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现代化事业 的领导力量问题,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独立自主走符合自 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指出:“人类历史上,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 力量、 跟 在 他 人 后 面 亦 步 亦 趋 实 现 强 大 和 振 兴。” 30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获得独立的非 洲国家,有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企 图融入西方国家产业链,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的资 本、市场和技术,结果必然走上依附性发展道路; 有的国家意在摆脱西方现代化范式,选择不同形 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果也没有带来预期发展,不 仅难以实现现代化,且极易陷入经济停滞、社会动 荡的“现代化陷阱”。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 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点。 中国式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不一味依附西方发达 国家,也不盲目排斥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成果,把独 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从根本上规避了后发 国家现代化的依附陷阱和后发劣势,给世界上希 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走 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经典样板,西方现代化改变了 传统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它所创造的生产力从 规模上超越了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西方现代化“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 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 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 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 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1然而,西方 现代化是依赖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操控发展 的,追求财富的增殖和资本的扩张是它最主要的 价值逻辑。 因此,以资本为内驱力的西方现代化, 不可避免地造成整个社会的撕裂和两极分化, “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 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2 西方现代化 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是以 “直接生产者的完全贫困化为代价而取得的”。33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超 越了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逻辑,确立了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的发展理念,在基本制度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增殖为 目标,而是坚持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 首创精神,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因而 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和市场机制的运用作为 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重要手段,本质上是一种 “驾驭”性运用,即一方面激活“资本的文明面”, 激发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和效能;另一方面又要克 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避免陷入资本权力化和资 本形而上学34,以消除资本逻辑带来的社会裂隙 和现代性危机。 中国式现代化确保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致 力于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2022 年我 国经济规模达到 121 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 济体。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68 万元,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01 万元,全年脱贫县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51 万元。35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 化。 当然,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迄今 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完美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所说 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 全社会而言的”,它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所 有人都同时、同步富裕,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 进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这是一个在动 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 效。” 36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与“五位一 体”有机融合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 三个层面这句话,被部分学者解读为经济、政治、 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工 业化基础上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类型,型塑了 西方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刘易斯“先 增长后分配”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突出了经济现代 化的物质内涵,使有些国家的政府更专注于经济 数字(即政府业绩)的增长,以快速发展经济而尽 早实现工业化。 没有经济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 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通起来。 早在 1987 年 党的十三大就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6 年党的十 六届六中全会又增加了“和谐”,发展为“四位一 体”的目标。 2017 年党的十九大又扩展为“五位 一体”,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 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此基础上,2021 年,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 化新道路”。37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 动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丰富人民精 神世界,以社会建设为抓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以生态文明为基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 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老路,坚定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 共的和平发展现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对外掠夺、对内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之上。 据统计,西方殖 民者 300 多年间从中南美洲抢走了至少 250 万公 斤黄金和 1 亿公斤白银。38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 化确立了向内挖掘发展潜力,在艰苦奋斗中积累 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外则强调要为全世界 各国人民谋幸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 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 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 39习 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 的逻辑, 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 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长期以来,中国致力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 质量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 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 中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 辟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携手共进的现代化 发展道路。 作为“外源型”和“后发展型”现代化国家,中 国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 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 的现代化老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 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 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世界上其他发展 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 选择。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创新
一条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意味着能 够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而且还要能够有效 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后发展 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较为薄弱,又是在西方列强 的裹挟下进入现代化的,不能按部就班发展,而是 在“时空压缩”的条件下“并联式”发展,历时性问 题共时性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现代化难度。 现代化 发展的五项目标(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之间是有冲突的,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所宣扬的 “所有好事情一起发生”只是一种假说,“总的说 来是错误的。” 40发展中国家常常遭遇“现代化悖 论”,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 问题。
(一)活力与秩序 活力主要是指社会进步的创造力,体现在经 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首先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 力,而秩序则是社会有序与稳定。 活力与秩序的 关系,西方学者一般称之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 的关系,这是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 好的难题。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中对此进行了概括:“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 化过程却滋生动乱。” 41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一 个快速的、剧烈的、持续的变革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 亨廷顿认为,经济发展增加了社会活力,但经济发 展引起的社会动员的过高需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 低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政治秩序混乱。42 过去 200 年的大量事实表明,很多不满和动乱是在经 济繁荣之际发生的。43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活力与秩序的悖论,其 秘诀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没有 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改革开放后,中国“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发展经济”,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和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 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441989 年邓小 平提出“稳定压倒一切” 的著名论断。 随着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4 年江泽民 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5的 重要观点,1998 年他在总结改革开放 20 周年的 经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 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把改革 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 一起来”。46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认识实现了飞跃,从单向度的改革动力观和 “压倒一切”的稳定观提升为“改革发展稳定”的 多元复合统一观。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在改革发展 中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式现代 化一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之上。 据统计,西方殖 民者 300 多年间从中南美洲抢走了至少 250 万公 斤黄金和 1 亿公斤白银。38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 化确立了向内挖掘发展潜力,在艰苦奋斗中积累 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外则强调要为全世界 各国人民谋幸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 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 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 39习 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 的逻辑, 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 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长期以来,中国致力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 质量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 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 中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 辟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携手共进的现代化 发展道路。 作为“外源型”和“后发展型”现代化国家,中 国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 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 的现代化老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 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 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世界上其他发展 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 选择。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创新
一条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意味着能 够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而且还要能够有效 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后发展 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较为薄弱,又是在西方列强 的裹挟下进入现代化的,不能按部就班发展,而是 在“时空压缩”的条件下“并联式”发展,历时性问 题共时性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现代化难度。 现代化 发展的五项目标(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之间是有冲突的,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所宣扬的 “所有好事情一起发生”只是一种假说,“总的说 来是错误的。” 40发展中国家常常遭遇“现代化悖 论”,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 问题。
(一)活力与秩序 活力主要是指社会进步的创造力,体现在经 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首先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 力,而秩序则是社会有序与稳定。 活力与秩序的 关系,西方学者一般称之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 的关系,这是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 好的难题。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中对此进行了概括:“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 化过程却滋生动乱。” 41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一 个快速的、剧烈的、持续的变革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 亨廷顿认为,经济发展增加了社会活力,但经济发 展引起的社会动员的过高需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 低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政治秩序混乱。42 过去 200 年的大量事实表明,很多不满和动乱是在经 济繁荣之际发生的。43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活力与秩序的悖论,其 秘诀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没有 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改革开放后,中国“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发展经济”,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和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 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441989 年邓小 平提出“稳定压倒一切” 的著名论断。 随着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4 年江泽民 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5的 重要观点,1998 年他在总结改革开放 20 周年的 经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 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把改革 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 一起来”。46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认识实现了飞跃,从单向度的改革动力观和 “压倒一切”的稳定观提升为“改革发展稳定”的 多元复合统一观。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在改革发展 中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式现代 化一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教》中指认儒家文化是阻碍现代化的因素之一。 受此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有助于现代化, 东方文化则使社会长期停滞。 秉持现代化等于西 化的人就把传统与现代看作截然对立的,主张后 发现代化国家必须抛弃传统。 习近平摒弃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强调守 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既是我们党治国 理政中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 “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 向、不犯颠覆性错误。 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 领时代。” 51 守正意为正本清源,重点是守好中国式现代 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其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守好现代化的方向之正。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 党的灵魂和旗帜,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本源。 中国 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 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 是守好人民至上的立场之正。 为人民谋幸福,为 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 的发展观、现代化观。52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 厚基础和最大底气,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 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守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苗红根 正。 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超越。 习近平指出:“如果没 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 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具体国情的沃土中发展起来 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式 现代化行稳致远。 创新意为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创新在我国 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内容包括理论 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 理论创 新首先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 指导中国实践。 制度创新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 文化创新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 值、中国力量。 科技创新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 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 在科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 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四、余论
现代化是一个有着本质统一性和形式多样性 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 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走过了前半段,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展 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幅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有许 多未知领域和规律需要探索,面临着一系列时代 问题和挑战,比如,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 策略、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安全与发展等需要正 确认识和处理。 又如,现代化的动力问题、风险问 题、协调问题等需要应对。 再如,构建中国式现代 化理论体系,从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到沃勒斯坦的 悲观主义理论等都需要梳理。 这些不仅是中国的 新问题,也是全世界国家现代化发展迈向更高阶 段必然遭遇的问题,需要更为艰难的探索。 过程 难免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 让我们携手同行现 代化之路,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布旻晟,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