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四十九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113

420日下午,我院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205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四十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的分享者是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林孙滢同学分享的书目为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罗荣渠(1927-1996),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罗荣渠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交代本书写作缘由,原因有二:一是他在美国访学期间的经历,尤其是《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促使罗荣渠先生转向现代化研究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存在诸多空白。尽管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开展了一百多年,但仍未形成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所以,作者意图通过比较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去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而构建中国的现代化理论。

紧接着,林孙滢同学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分为三部分,即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主要是从历史学角度探讨现代化进程的内涵,并提出一个以生产力作为发展中轴的新发展观的理论构架;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主要是运用新的发展观,对近代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趋势勾画一个总轮廓和总线索;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这是从世界看中国,作为对现代化过程的个案研究。本编从众多的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在这一部分,还对近百年来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启蒙思想的演变过程,做了专题性的研究。

林孙滢同学介绍到,其实这是一个三层式的结构:最基层是现代化理论;第二层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第三层是现代化的中国进程。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而此前的西方学者则更偏重于从发展经济学或发展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而这些大多属于微观的政策性研究。

当然,这里所说的整体研究包涵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把全球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在各民族国家相互矛盾相互作用中把握这一整体发展的总趋势。在这一整体结构转型的运作影响下的不同民族国家内在结构的嬗变,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史无前例的震撼力打破了以往世界原有的均衡状态后,各民族国家无一不被纳入全球性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其二是在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研究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不同历史传统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差异性及其对世界历史总体走势的影响。

其三是采用了有机的比较方法。在全球性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分裂化的总趋势和现代化大背景下,《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国家、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内因与外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确定各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的历史规定性”。

最后,林孙滢同学介绍了本书的理论贡献。

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方面, 探讨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提出了以生产力为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与中轴原理”,并以此来界定现代化内涵,把“现代化”从一个超时空的宽泛的概念确定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是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突破了西方社会学的非历史的现代化理论宏观史学角度探讨了现代化的实质是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转变过程运用多学科方法建立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宏观理论架构提出了编写世界史的新思路。比如,运用历史社会学研究现代化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运用经济学研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三大浪潮,还将文化学引入现代化研究。

三是在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方面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思路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空白。罗荣渠先生提出了从革命史取向转为现代化取向的方法,把近代中国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去考察,打破了以革命为主线的传统分析框架。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的本来构思为基础,借鉴、吸收了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变迁以及现代化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近代以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现实,以及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探索历程,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逻辑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林孙滢同学分享结束之后,参会同学们积极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分享者和倾听者都收获颇丰,本次读书会也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林孙滢

供图水淼君

指导教师|陈良斌

审核|盛凌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