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五十一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5-24浏览次数:88

5月18日上午,我院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205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五十一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湖思读书会的分享者是我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仝梦圆,她分享的书目为萧冬连先生的《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首先,仝梦圆同学对该书的作者萧冬连先生进行了简单介绍。萧冬连,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三次危机与中国改革的缘起》《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等。

紧接着,仝梦圆同学对《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大致分为缘起、发展过程和总结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缘起。作者首先从“文革”期间埋下的历史反思角度出发,回答了中国改革何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问题。随后,作者进一步从决策层针对经济困局的突破发展角度、国家现代化政策的规划转向角度以及1978年正逢兴起的出国考察潮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力和其把握历史转轨的机会使然。

第二部分作者开始了对1978-1992这一改革阶段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度解析。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阐释了改革的初步认识“国门是如何打开的”的问题而在第四章作者将视角转移到农村,讲述了农村在改革起步阶段中取得的成就。第五章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作者介绍了改革之路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商品经济。作者首先展现了计划与市场的大讨论进程,引述分析了陈云、李先念、邓小平等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陈云在撰写的提纲《计划与市场问题》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的观点,随后李先念使用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邓小平的看法则更具开放性,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次作者讲述了决策层和学术界学习外国经验的故事,最后作者在书中按照初步讨论、过程争议、强调侧重点变化、理论突破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通过的步骤,为读者完整呈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这一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到第九章则是对城市全面改革的全过程以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第三部分,作者对1977-1992年的中国改革进行了回顾总结。作者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难以突破的意识形态障碍、如何寻找过渡路径等问题挑战,指出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走得这么远,成功突破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是因为中国改革是随机行走与有限理性的结合,是某些结构性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最终总结出了特殊的改革历史背景、渐进式的路径选择、率先突破的农村改革、开放推动改革、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和开放的决策机制六大因素。

最后,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言。甘佩灵同学提问到“关于历史叙事建构的基本内涵问题”,吴婷同学则提问到“该书最大的学术创新是什么?”,仝梦圆同学和毛雨晴同学分别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与阐释。通过大家热情而激烈的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本书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次湖思读书会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方草

供图:芳草

指导教师:陈良斌

审核:盛凌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