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四十期: 从“哲学”到“中国哲学”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6-30浏览次数:38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四十期《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于2023年6月17日19:00-21: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美茂为主讲嘉宾,讲座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主持。

 

林教授从希腊语“philosophia”这一词汇引入话题,探讨了“哲学”、“中国哲学”最初在东亚出现时所处的历史状况,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哲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日本学者翻译“哲学”词汇时存在哪些误读?“中国哲学”概念诞生之后面临“合法性”质疑的原因以及超越这种质疑的途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林教授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常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系统的哲学知识,并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林教授首先指出早期的希腊知识界,关于“philosophia”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既具有“好学”、“求知欲”的一般意义,另一方面又有“热爱真知”之“爱智”的特殊意义。林教授通过列举“理”、“本体论”等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谈到了哲学最初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且从古希腊思想史的角度,介绍了“philosophia”被赋予哲学内涵的发展过程。

紧接着林教授主要谈及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philosophia”和“希贤学”这两个关键词汇出发,谈及到了西周对“philosophia”的理解和翻译;二是以中西方思想特点和知识论为论据,深刻阐释了西周的困境以及误读的原因;三是在对日本自创“哲学”一词翻译“Philosophy”的原因方面,林教授也有着自己深刻的个人见解。林教授在这一部分的小结中,指出西周翻译“philosophy”,并没有真正把握其本质意蕴,而且日本自创“哲学”来翻译这个概念,是一种表面上的自圆其说,而内在潜藏着更为宏大的学术追求,那就是通过自创“哲学”概念,达到日本主导东亚近代学术话语权的真正目的。

最后,林教授围绕“中国哲学”概念的产生,指出中国近代学界出现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建构受到了来自日本近代的建构路径的影响,日本人所最初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的阐释,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中国哲学史”的诞生。林教授也提到无论是西周关于“哲学”的翻译,还是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同时积极地发展中国哲学。

在学术对谈环节,陆永胜教授总结到整场讲座从实际问题出发,开展关于希腊哲学、日本哲学、中国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层层推进,论证严密,并且对学术讲座主题内容的前沿性和丰富性作了充分地肯定,表示此次报告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视界。 

 

在开放交流环节,林教授与我院的研究生在云端上展开了交流互动,主要围绕柏拉图的“问答法”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林教授解释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性问题,使同学们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主讲人简介

林美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曾任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国际基督教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爱知大学访问教授。研究领域:柏拉图哲学、日本哲学、公共哲学。出版专著:《灵肉之境-柏拉图哲学人论思想研究》《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哲学与激情》等,合著《西方伦理的研究》《西方哲学史》《東アジア世界の「知」と学問》《現代に挑む哲学》等,合编著《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5卷,2018-2019卷,2020-2021卷)等,合译著《欧美的公与私》等。

 

供稿 | 张冰雪

供图 | 张誉龄

   审稿 |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