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阳明对朱熹的转进”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7-14浏览次数:121

日前,由东南大学党委研工部、东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校研究生会承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讲座“王阳明对朱熹的转进”,依托腾讯会议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副会长和中华孔子学院副会长张学智教授主讲。本次讲座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永胜主持。

 

讲座伊始,张教授介绍本次讲座的主题围绕朱熹和王阳明宋明理学的两个高峰展开。介绍朱熹的重点是对北宋理学集大成之后的架构性思维及其特点,及格物致知对价值和知识的双重作用;王阳明则重点介绍他的致良知的双向运动,他对精神总体的挖掘及各方面含蕴互相激发、互相辅助的机理,他的实践中的活智慧,和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朱熹思想的转进。通过新的阐释,使宋明理学的内在精神有更细致深入的展现。

张教授首先从朱熹的学术生平谈起,以朱熹之观点对比周、张、二程等理学大家之观点。阐明朱熹理学的理论来源和相关内容,论证了朱熹学术以形上学为本,下贯性情论、修养论、治国论,是典型天人之学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张教授指出朱熹思想的特点是架构性。思维的架构性是朱熹认为一切方面都可分为二元结构的基础。而二元归于一元,以体现本质统辖现象,形而上宰制形而下这一根本点。在这一理气的架构中,理起到主导作用,是万物的本质,原理和气构成事物所呈现出的条理。这一天人之学体现在人身上,便是心性论。张教授就心性论的内容和发展展开论述,丰富了朱熹理学中心学的相关部分。

随后,张教授细致阐述朱子学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格物致知。他指出格物致知是朱熹天人之学的自然表现,强调以人本性的自然活动看待格物致知,并指出朱熹格物论的长短之处。张教授表示,经学理学并重是朱熹之学典型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朱子学说时不可忽略的要点。

接下来,张教授的讲述主题由朱熹转向王阳明。他率先论述王阳明哲学是典型的天人学说,以“心外无物”之论揭示“心”这一伦理活动的内在根据,奠定王阳明哲学的心学立场。然后,张教授指出“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核心宗旨,并从理论层面和思想方法上双方位论证。他认为王阳明的良知的学说对人生论极具启发意义,并同时论及王阳明哲学有着存在主义的特征。

最后,张教授由佛道思想发端,指出王阳明的精深思想和卓著事件与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有着重大关系。特别强调“良知上自然的条理”所具有的直觉特性,并以王阳明晚年的善恶论的思想成熟作结。

在学术对谈环节,陆永胜教授从自身研究的实际经历出发,肯定了张学智教授讲座中所阐述的王阳明对朱熹转进的相关观点,从比较的视角帮助梳理了讲座的知识脉络,由浅入深地给出在大良知和圆通灵动两方面的启发,并表达了在大良知方面希望与张教授继续开展讲座的愿景。

在开放交流环节,张教授与本院的研究生在云端开展讨论。张教授同与会同学就“如何实现外在的格物到内在良知的积累贯通”,“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的异同”和“如何辩证看待‘静随心转’和‘心随静转’的两种状态”这三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教授深入浅出地回答了相关的问题,在场同学都表示获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社会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出版学术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宋明理学、中国现代哲学。

主要成果:

《明代哲学史》,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修订版

《心学论集》,2006

《中国儒学史·明代卷》,2011

《贺麟》,1992

《贺麟思想研究》,2016

《缁门警训注译》,1996台湾佛光出版社,2018年东方出版社

 

 

图|水淼君

文|黄宇芳

审稿 |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