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雪:以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7-05浏览次数:34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具有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和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成为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数字技术主要通过数据、算法、算力发挥作用,呈现出过程高渗透性、决策智能性、组织协同性及要素共享性等特征,成为推动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强大动力。

第一,数字技术赋能拓宽治理格局,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参与程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可以丰富多元主体线上线下联动的参与方式,突破参与公共事务的时空限制,提升多元主体的合作效率。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可以破解政府内部各地区、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藩篱,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打破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跨部门的信息流动和联动协同,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治理结构体系更加扁平化。

第二,数字技术赋能重塑治理流程,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服务效能。数字技术赋能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以网上办、移动办为载体,促进业务重组与部门协作,实现各类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并可以对各要件、事项之间顺序进行智能排序实现流程的最优化。通过建设市域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汇集市域范围内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场景化、匹配精准化、事件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为群众打造“一站式”和“一体化”服务。

第三,数字技术赋能优化治理工具,提升市域社会服务精细水平。通过对市域社会场域内各类数据资源进行采集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准确识别群众需求和偏好。并对市域社会治理全周期治理过程中数据资源进行追踪,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和分析,实现从数据全面感知向精准预判的转变。此外,充分形成数字技术市域范围内不同场景分类应用,形成各领域细分的智能化应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第四,数字技术赋能加强风险识别,提升市域社会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市域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有效地收集反馈和排查分析市域空间范围内各类治安问题和风险因素,增强市域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并可以依托市域统一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将实时数据流分析和历史相关数据相结合,运用恰当的计算模型以及相对应的系统,对风险事件演变态势进行动态实时追踪,增强对市域社会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循证决策能力。

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改造升级,而是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以及治理结构等有机结合,从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工程。

第一,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数字技术赋能应树立起相适应的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核心目标,促进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更好地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起数字治理理念,避免“算法至上”的思维定式,恰适、稳妥使用算法,规避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数据利维坦”现象。

第二,构建市域统一数据集成平台。以全链条、全时空、全方位的数据集成应用平台赋能市域社会治理,一方面,整合市域范围内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等基础治理数据,进一步融通所归集数据,建立“市—区(县)—街道—社区”纵向到底数据集成体系,将数字化延伸社会治理最末端。另一方面,依托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多网融合、多点融通,增强多元主体协同行动能力,以智能化手段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真正做到数字跑路、服务增效。

第三,完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格局。以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数字技术通过优化提升治理手段、方式,为党委和政府科学掌握社会态势和治理需求奠定基础,为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提供数据支持。利用数字平台可以增强多元主体协同行动能力,建立起更广泛空间的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式,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第四,健全数字技术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健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相关制度。明晰各类数据的获取方式和使用范围,加大对非法盗用和非法收集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行为的惩罚力度。其次,形成统一的数据应用与管理标准和规范。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型数据应用的范围、流程和方式。此外,注重培养广大群众的数据观念与媒介素养,以内生性、柔性的方式对数据应用形成保障。

总之,以数字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用好市域社会场域内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以数字技术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红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牟春雪,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新华日报》2023年6月1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