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学术坊第三期: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8-07浏览次数:428

2023年8月5日,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正思·学术坊第: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五四楼智库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以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的学者们参加了此次学术坊活动。

会议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鞠传国主持,八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觉醒”深层内涵,认为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与文明危机的严峻时刻,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求全球和平发展,为人类描绘了新的文明图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章诚主任以斋藤幸平思想研究、“人类世”生态批判研究为例介绍了目前我国学术界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而强调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聪聪副教授梳理了欧洲激进左翼政党对气候危机的政治回应,认为欧洲激进左翼政党的“社会生态转型”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图景,但是他们的具体方案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丽莹副教授论述了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的理论样态、分析框架和基本路径,认为马克思解构了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和权力结构,提出了适合于都市时代的空间生态理论,能够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娟论述了斋藤幸平的“去增长”观点,认为斋藤幸平推动了“去增长”理论的发展,但是他的理论框架仍旧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琦关注拉美地区绿色左翼政党超越发展理论的新进展,指出拉美绿色左翼政党进行了对传统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努力追求实现对资本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超越。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艺文梳理了斋藤幸平对马克思“去增长”思想的分析论证,认为斋藤幸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绿色思潮之间的批判性对话空间。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鞠传国提出了“资本主义国际生态秩序批判”的理论主张,认为展开资本主义国际生态秩序批判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意蕴的世界历史意义。

会议最后,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学术工作坊主题集中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发展,并且致力于将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研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是一次成功的学术活动。

供稿:鞠传国;审稿: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