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家谈”第十五期: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10-31浏览次数:10

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大家谈系列讲座第十期: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于20231023日1550-1750在九龙湖校区纪忠楼Y201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为主讲嘉宾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蓝江教授从数字劳动、ChatGPT、无人驾驶谈起,指出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来审视从工业生产的物化劳动到当代智能时代的智能化劳动的历史关联。蓝江教授谈到,马克思和卢卡奇笔下的物化,实际上是指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工人身体中的劳动力被物化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加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物化就是幽灵对象。

接下来,蓝江教授介绍了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讲述了不能从物的实在性和功能性来看待物,物的存在早已经不是那种在物理学上作为物质存在的对象,在资本主义消费体系之中,物是一种符号,一种支撑着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象征。蓝江教授认为,与之前的物化劳动的商品交换一样,消费社会下的象征交换不仅生产出具有符号价值的象征化的物,也生产着与之对应的主体。与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不同的是,这次主体的生产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

随后,蓝江教授分析了消费社会的象征交换和物的符号价值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物质生产过程的物化劳动和工人身体的剥离过程。在消费社会之下,所有的符号—物依然是在机器大生产中被资本生产出来的,依然存在着工人出卖自己的物化的幽灵对象。蓝江教授强调,商品的物质性仍然存在,但它已经逐渐消退,之所以激起我们购买欲望的,是隐藏在这些商品背后巨大的社会不平等和巨大差异,我们需要用这些商品的符号价值来掩盖这些差异。

最后,蓝江教授讲述了幽灵智能的诞生是数字劳动的异化形态,并提到我们所关心的主题并不是人工智能会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人类,我们所关心的是:人工智能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为“物”,这种“物”是否具有非物的形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蓝江讲授总结到:在人工智能背后掩藏的幽灵智能实际上并不神秘,它无非是当代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所谓的智能物或非物,实际上并不在于它们形态是否具有物质的形式,而是在于,这种智能体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类个体的智能与自身分离基础上的,巨大的算法平台及其高准确度算力的物质基础让这种分离成为可能。

在开放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代表哲学范式”、“海德格尔与笛卡尔主客二分思想的区别”、“德勒兹块茎思想和树状思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和蓝江教授展开讨论。蓝江教授的观点新颖睿智、阐述深入浅出,本次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思想。曾以网名“九月虺”活跃于新浪爱问、微盘和微博。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哲学动态》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要著作有《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等,翻译巴迪欧、阿甘本、朗西埃等著作数十部,中央编译出版社“左翼译丛”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人文译丛”主编。

 

供稿:丁子桓;供图:丁子桓;审稿: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