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陆永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精神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11-07浏览次数:10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优秀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理念融创贯通的产物也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相得益彰彼此成就。一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不断锻造和形塑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特质,为其伦理精神的生成打通了历史时空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精神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也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人类文明的意义。因此,在“第二个结合”视野下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伦理精神间的文化逻辑、理念赓续和价值融,才能更加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意蕴与文明要义。

连续性:“仁民爱物”的生生伦理

“生生”是中华文明接续相承、历久弥新的伦理动因,也是中华文明自在自觉、自我更新的内在保证。《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生生伦理不仅关注生命的创造、保养与完善,强调“万物一体之仁”的伦理关怀,而且注重开放性的存有,即持续地变易、动态地扩展和不断地创造。“日新之谓盛德”,无论是对生命本原的探索、生命历程的完善和生命境界的拓展,“生生”都展现出一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和仁民爱物、敬德保民的价值指向,使得中华文明始终具有成己成物的仁道关怀和止于至善的文明即便遭遇因境也能够积极反思、主动求“变”,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革。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生”的共同体特质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了对“仁”“善”“爱民”等道德原则的追求,塑造出中华民族上善若水、自自强的精神品格,是贯穿中华文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伦理线索和宝贵精华。

创新性:“革故鼎新”的发展伦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日用不察的伦理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守正不守、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周虽邦,其命维新”的发展伦理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活力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在处变中应时升华,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科技成果、制度规范和哲学文化,是中华文明伦理精神的重要标识。实体只有在运动中才是现实的存在,文明在与时俱进、不断超越中才能恒久。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发展伦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充分的伦理基础,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有力体现,亦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生不息、赓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统一性:“中和守正“的均衡伦理

均衡是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团结一体、荣辱与共的内在法宝。《说文解字》解“均”为“平徧,《论衡》言“衡”为“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因而均衡作为中华文明的伦理传统和伦理智慧,不仅蕴含着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而且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和谐有序、稳定统一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义利并举、舍己为人到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均衡伦理一直致力于协调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家庭与国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中和守正的伦理原则弥合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交融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精神上相互依赖,以共同利益不断强化价值共识和内生凝聚,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的伦理内容和价值支撑。

包容性:“和实生物”的共生伦理

作为一种规范伦理类型,共生伦理以不同文明主体相互尊重、和谐共荣为价值指向,共生意识是其基础条件。张立文先生将“各民族、种族、国家、社会、文化、他人以及贫富、集团之间在融突中共生”“共荣共富”的状态称之为“和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中华文明历来具有和生”的伦理取向,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的共生伦理超越了血缘、地域、国别和宗教信仰,以崇尚和谐的本质属性,在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中锻造形成开放包容的伦理胸怀和兼容超越的伦理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连绵不断。”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共生意识,不仅使得中华文明实现了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巩固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基础,向外展现为求同存异的文化生命体,向内凝聚为强大的集体认同和民族共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伦理动力和精神纽带。

性:“协和万邦”的合作伦理

合作是交往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作为伦理成员的基本特性。合作伦理即是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价值诉求的伦理规范类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伦理精神,合作意识深刻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思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处事原则,再到“兼相爱,交相利”的治理理念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和合大同的价值观念,以和谐精神亲仁善邻、敦睦乡里、推己及人、协和万邦,在文明交往中尊重而不排他,欣赏而不强加,成就了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佳话。中华文明内在的合作伦理,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合作代替霸权,以交流打破隔阂,以共存应对优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共赢中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意义和世界价值。

 

作者:李淼,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陆永胜,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2023年11月7日,《新华日报》第12版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11/07/node_12.html#content_125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