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五十三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11-29浏览次数:10

11月8日下午,我院研究生于纪忠楼Y202教室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五十三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湖思读书会的分享者是我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何元浪,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萍萍、张慕瑶,以及2022级硕士研究生韩津津,他们带来的书目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首先,韩津津同学对本书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冯友兰(1895124—19901126日),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冯友兰先生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这些作品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冯友兰也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接着,韩津津同学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享,并梳理了该书的主要框架。

《中国哲学简史》全书共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先生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阐明。第三章是冯友兰先生正式撰述中国哲学简史的开始,他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为我们呈现了当时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后,冯友兰先生还向读者阐述各学派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过程,以宏观的视野、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陈萍萍、何元浪以及张慕瑶同学分别从中国佛学、儒家义利观和学习心得的角度与在座同学分享了阅读该书的相关体会和感悟。

首先,陈萍萍同学从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佛教的一般概念、佛教的哲学和佛教的启示四个角度,介绍了中国佛学的发展历程。随后,通过解释“业”“生死轮回”“无明”“涅槃”等概念,对于“二谛义”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一方面,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另一方面,认为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

其次,何元浪同学从儒家义利观的角度切入引导各位同学解读《中国哲学简史》。他详细介绍了义、利的内涵,还揭示了“义”与“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后,何元浪同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例,以人性论为义利问题的逻辑起点、以见利思义为对待义利关系的首要原则、以阶层为权衡义利轻重的关键因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在介绍完书目内容后,张慕瑶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中国哲学简史》以二十多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在有限的篇幅里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它既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也是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极佳入门书。我们可以跟随冯友兰先生的步伐看到中国哲学的发展渊源和历史脉络,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领略到中国哲学的深邃智慧。

最后,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孙欣同学提问“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赵心蕊同学提问“如何解读冯友兰先生的四重境界论”,芮思恬同学提问“佛学方面涅槃如何将无明转为觉悟”,韩津津和陈萍萍同学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在大家积极的交流讨论中,分享者与倾听者都收获颇丰,本次湖思读书会也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甘洪沛、韩津津;供图:姜琳珊;审稿: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