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方向与价值遵循。新征程上,文艺创作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观照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现实生活、喜怒哀乐和精神世界,是一切文艺创作必不可少的生长土壤。对于文艺创作工作者来说,人民首先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拥有无限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文艺创作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品素材,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就在于文艺创作者能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能否把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同人民融为一体,能否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其次,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创作尽管离不开创作者本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但这种创造不是凭空的、不是任意的,只有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关心了解人民的疾苦冷暖、感知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才能让读者或观众从中获得真正的情感共鸣与心灵启迪。最后,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只有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自身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观照人民的现实精神文化需要,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才能产生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也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否则,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在于反映人民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纵览人类历史上那些曾出现过的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发现,归根结底在于能够反映人民的心声。从文艺作品的创作态度来看,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情感的真实度和思想的深度,例如《父母爱情》《人世间》等优秀电视艺术作品,正因为描写的是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家庭日常生活,所以才吸引并打动了无数观众,成为获得超高收视率的优秀电视作品。从文艺作品的创作内容上看,优秀文艺作品只有贴近人民、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具有历史视野、家国情怀、中国精神,才能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无论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是乔叶的《宝水》,正因为他们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人民的心声,才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沉淀为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衡量与评价文艺作品的最终标准上看,文艺作品只有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批判者,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认同与喜爱。优秀的文艺作品绝不是孤芳自赏、唯我独尊,而是要通过走进人民、吸引人民来获得“鲜花与掌声”。像《雷雨》《茶馆》等话剧作品,正是精准把握和反映了人民的心声,真实展现了旧社会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命运悲惨,因而才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成为了广为传颂的优秀话剧作品。
文艺创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追求真善美的文艺创作在任何时代都永不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也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创作要想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更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谱写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新篇章。为此,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论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与各项文艺创作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不断增强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的人民性,让文艺作品的艺术思想与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其次,要继续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群众、深入群众,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同时也要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从人民群众生活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真正做到“身入” “心入” “情入”三者有机统一。最后,要不断提高用文艺歌颂人民的能力。文艺工作者要想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天职,不仅需要态度,更需要能力,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营养,不断提高观察和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命运和情感能力,要不断增强对人民生活和真情实感进行艺术发掘、反映和表达,以及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能力,力争创作出能够表达人民心愿、心情、心声的精品力作,要善于抓取反映时代高度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典型人物,刻画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的最美人物,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总之,只要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心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务,时刻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作者: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新华日报》2024年2月6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