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牛刚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4-03-21浏览次数:10

[摘要]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是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赋能做大做优、切好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而共同富裕的“富裕性”与“共同性”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明确方向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在价值基点、本质要求、目标指向方面具有逻辑共契性。新征程上,实现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共同富裕,必须弥合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从而站稳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拓宽共同富裕的精神维度,壮大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随后,在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其蕴含的新动能、催生的新产业、形成的新模式,对做大做优、切好分好共同富裕“蛋糕”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片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崇高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我们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在新征程上,对生产力的再次解放和发展成为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实际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4](P9)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动能、催生的新产业、形成的新模式有助于赋能共同富裕在做大做优“蛋糕”的同时,切好分好“蛋糕”。

新质生产力以“新动能”赋能共同富裕“蛋糕”的做大,形成“幂数效应”。在数学领域,幂数效应描述了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当自变量发生变化时,因变量会呈现指数级的增加或减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做大共同富裕“蛋糕”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效果。这种新型生产力,作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能量。而这种技术的创新与产业的转型,不仅使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也为更多人创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机会,为我们做大共同富裕“蛋糕”提供了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赋能共同富裕“蛋糕”的做优,发挥“头雁效应”。头雁效应是指雁群中领头起飞的大雁对整个雁群的显著作用。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社会涌现出一大批新产业。这些新产业以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和广阔发展前景为特征,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社会的繁荣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尤为引人注目,充当着“领头雁”的角色,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向更为创新、更加绿色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当今世界的竞争力,也能够让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得更好更优。

新质生产力以“新模式”赋能共同富裕“蛋糕”的分好,避免“马太效应”。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5](P222)这一思想彰显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深刻影响。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而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往往以协同合作、共享发展为主要特征,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新模式的引领,社会各方能够更加平等地分享经济繁荣的红利,有效避免“马太效应”,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共同富裕的框架下,“富裕性”与“共同性”是两大核心特质,它们共同构筑并指引了一个既追求科技创新与生产力解放,又强调公正合理生产关系的完整体系。

共同富裕蕴含的“富裕性”,要求发展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力。马克思强调:“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6](P782-783)这一观点凸显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现实财富的生成与生产力水平的密切关联。因此,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富裕性”要求社会通过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不仅包括推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还包括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不断推进。实际上,共同富裕的“富裕性”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动力,促使社会在科技创新、生产力提升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共同富裕蕴含的“共同性”,要求形成更为公正合理的生产关系。“共同”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关系,旨在发挥基本分配制度的作用,在追求公平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7](P502)因此,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共同性”实质上是关注如何公平分配“蛋糕”的问题。这要求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效率,也要形成更为合理的生产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景。

“富裕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结合,要求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彰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双重关切,强调在追求整体富裕的同时,不能忽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这种“富裕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化生产等手段发展生产力,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新型生产关系的适应性与公正性,实现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协调,确保全体人民都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受益。

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逻辑共契性。在价值基点上,二者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找到了共同的价值立场;在本质要求上,二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体两面;在目标指向上,二者都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二者的价值基点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然而,这并非只是为了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核。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7](P501)这一理念着眼于人民,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在价值基点上保持高度一致,都将增加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发展的至高目标。

二者的本质要求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这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动力,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当今世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和升级至关重要。中国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等举措,推动国家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让任何一个群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的一体两面。

二者的目标指向都是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在这一综合性工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代表着技术、产业、科技等方面的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这表明了我国对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期许。实际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两者相辅相成,它们的协同发展是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图片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3]新质生产力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强大动能。然而,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所内含的科技、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如果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将会伴随科技发展不平衡、人的片面发展、劳动者素质不匹配、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进而影响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共建性和共享性。

第一,科技发展不平衡伴随的差异性问题影响“全民性”富裕。科技创新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然而,正如习近平所说,“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7](P474)科技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差异性问题。

部分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薄弱,跟不上“全民性”富裕的要求。从区域发展看,科技发展不均衡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更容易融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浪潮,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会滞后于数智化发展。从产业发展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落后地区的传统产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则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种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会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因此,这就需要欠发达地区和传统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克服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先天不足,克服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的种种困难。

部分人群科技能力素养不够,跟不上“全民性”富裕的要求。在数字化时代中,具备高科技能力素养的群体更容易适应科技发展步伐,从而获得发展机会。这些群体因为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会更早地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益处。而那些对科学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相对较低的群体,可能会跟不上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从而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面临失业风险。因此,我们要防止由于科技方面“致富能力”的差异而带来的社会分化,更好体现共同富裕的“全民性”。

第二,数智发展进程中可能伴随人的片面发展问题影响“全面性”富裕。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7](P505)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7](P502)人作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存在,其全面发展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满足,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充盈。在社会生产日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有望迎来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数字化和智能化过程中可能伴随的人的片面发展问题,避免部分群体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呈现浅层化、单一化的现象。

部分群体精神需求“浅层化”,跟不上“全面性”富裕的要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将进一步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中,一些人在数字技术的裹挟下沉迷于娱乐化的信息洪流之中,使精神需求陷入了一种过度“浅层化”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相对狭隘,局限于即时性的满足和感性化的享乐。这种狭隘可能会阻碍人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部分群体个性发展“单一化”,跟不上“全面性”富裕的要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纵深,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化系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愈加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平台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环境中智能算法的应用也在不断加强。这些算法往往会根据用户的信息偏好进行“精准推送”,导致部分群体陷入“信息茧房”和“算法陷阱”之中,对个体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影响“全面性”富裕。

第三,生产方式改善过程中伴随部分劳动者素质提升缓慢问题影响“共建性”富裕。习近平强调,要“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7](P501-502)传统生产力侧重专业型和技术型的劳动者,而新质生产力则呼唤知识型、数字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那些数字化技能不高的劳动者,进一步提升数字技能,提高参与共同富裕的积极主动性。

新兴岗位对劳动者能力提出新要求,需要传统岗位劳动者加快提升新技能实现共建富裕。在数字化时代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变得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许多传统劳动岗位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8 500万个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可能会因人机之间劳动分工的转变而被取代。这意味着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通过体力劳动实现富裕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这就需要传统岗位劳动者不能作为“旁观者”,而是要成为“参与者”,加快提升新技能实现共同富裕。

新兴行业对劳动者就业门槛提出新要求,需要传统产业劳动者积极应对实现共同富裕。以新能源、新材料、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的收入将会更高。尽管传统产业的劳动者或许能够在低技术门槛行业中找到就业机会,但由于他们自身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以及劳动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将会导致他们的收入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甚远。这种劳动力价值及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可能会削弱传统产业劳动者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认同感,这就需要传统产业劳动者不能“等靠要”,而是要主动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相关技能,积极改变积极应对,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新质生产力可能会受到资本无序扩张的影响,进而影响“共享性”富裕。资本具有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二重性。习近平指出,“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9](P217)这是从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资本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催生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加以有序的引导和规范,可能会产生资本的无序扩张问题,从而影响共同富裕的“共享性”。

一方面,如果缺乏对资本的有效监管,资本可能会无序涌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带来影响。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但如果监管滞后、市场规则不完善,资本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无序扩张的态势。资本主体可能采取恶性竞争手段,使市场失去公平性和透明度。此外,资本的无序扩张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为追求市场份额和短期经济利益,资本可能会忽视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降低整体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共享发展成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缺乏对资本的有效监管,资本有可能会走向垄断式逐利,甚至破坏新型生产关系,对共同富裕的“共享性”造成影响。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资本主体在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具有相对垄断地位,能够通过垄断市场资源、技术优势或大数据的积累,实现非竞争性的利润获取。这种垄断使得资本主体在分配经济利益时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平等共享。


图片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实现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共同富裕,必须弥合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从而站稳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拓宽共同富裕的精神维度,壮大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

第一,弥合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站稳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7](P140)人民立场是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立场。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弥合科技发展在“接入”“应用”和“收入”方面的不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弥合科技“接入”发展不平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础保障。在这一方面,加强和拓展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确保其能够与发达地区实现同步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以确保先进技术,如5G、千兆宽带等能够快速普及至偏远和农村地区,让这些地区的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便利。通过全面推动科技“接入”发展不平衡的弥合,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的科技服务,从而为共同富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弥合科技“应用”发展不平衡,提升人民群众科技致富的能力。在这一方面,要强化对科技应用场景的宣传与示范,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人们对新型生产方式的认知水平和接纳意愿。要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技能培训,提升人们在科技应用方面的能力。此外,鉴于不同群体在科技需求上存在差异,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培训计划。比如,为农村地区的居民设立与现代农业技术相关的培训项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值。

弥合科技“收入”发展不平衡,促进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为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发展不平衡,需要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均衡推进,确保其经济效益真实转化为广泛社会收益。在这一背景下,要着力推动区域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可以通过深化“东数西算”工程,使东部数据运算充分利用西部算力资源,推动东西部资源和需求的高效匹配。同时,也要推动“互联网+农业”及相关服务业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村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宽共同富裕的精神维度。习近平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0](P19)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我们不仅要实现共同富裕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也要拓宽共同富裕的精神维度。

坚持思想指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人民精神生活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旗帜指引,要持续强调以人为本,确保数字技术的应用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将人置于技术之下。深化人文关怀,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与个体需求、价值观融为一体,引导人们逐步摆脱对“物”的过度追求,关注并提升精神层面的生活品质。

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人民群众坚实的精神基石。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化解数智发展过程中可能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数字伦理观念。通过数字媒体、网络平台等传播正能量内容,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鼓励创作和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文化产品,以提升数字文化对社会的正面引导作用。 

坚持道德滋养,提升人民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促进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在数字化时代,要加强数字伦理建设,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其在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过程中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找到个体生命的归属感和意义感。

第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壮大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1](P7)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壮大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提升我国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力。

要在培养劳动者创新意识上下功夫。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的创新思维是关键要素。在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方面,要引导劳动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创新态度;要努力推动劳动者形成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自觉追求;要培养劳动者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敏感性,使他们时刻保持对创新的高度期待和持续追求。

要在培养劳动者劳动能力上下功夫。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是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备素养。为此,要培养劳动者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科技进展,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可以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通过丰富的数字教育培训课程,提升劳动者的数字劳动能力。

要在强化劳动者担当奉献上下功夫。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拼搏奋斗的精神。通过宣传身边的榜样和先进事迹,让广大劳动者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繁荣是紧密相连的。要推动广大劳动者深入学习劳模工匠“敢担当讲奉献”的崇高品质,培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态度,激励广大劳动者养成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品格。

第四,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习近平指出:“要坚决反对资本无序扩张,对敏感领域准入划出负面清单,加强反垄断监管。同时,也要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7](P505)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中,必须巧妙处理生产力与资本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为资本设立“红绿灯”制度,通过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资本要素市场。这样的市场体系应确保资本流动顺畅、有序,消除垄断和违规违法现象,从而保障不同市场主体能够在公平竞争中获取资本要素,并享有合理合法的收益。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入口方面,需要加强市场准入制度,提升市场准入清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总之,必须厘清资本有序发展和无序扩张的界线,确保资本不超越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功能,不越过合理的贫富差距底线。

不断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确保劳动者能够享有经济增长的红利,从而提高他们的获得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要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建立起体现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实际利益。同时,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通过全面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各阶层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具体而言,要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包括稳定离退休金、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提升城乡养老保险水平等,使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待遇,确保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共享发展理念得到充分贯彻落实,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综上所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聚焦于制约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堵点卡点问题发力,推动其朝着更高科技、更高效能、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新质生产力高效赋能共同富裕,既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也能够确保共同富裕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4] 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2022年

1月1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作者: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刚刚,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