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五十六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0

3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百五十六期湖思读书会活动于纪忠楼Y202教室举行。本期分享者是我院2022级硕士张静静,2023级硕士杨柳、苏汶如和官珺,分享的书目为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黎心竹老师受邀出席本次活动。

首先,杨柳同学对该书的作者许倬云先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随后杨柳简明扼要地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该书聚焦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共八个章节,引入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比视角,以中国历史两个阶段的划分为线索,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和,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扩大并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

杨柳、苏玟如、官珺、张静静四位同学依次围绕书籍的不同章节与在座同学分享了对于此书的理解和体会。

杨柳同学介绍了该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在这两章中,许倬云先生聚焦于古代以前的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黎明。远古时期,人类已在中国大地上活动,并逐渐发展出多元的地区文化,北方的粟作农业、黄土房屋,南方的稻作农业、竹木建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经过分分合合,这些地区文化逐渐聚合为几个主要的文化系统,成了日后中国文明建构的基础。夏朝到东周这一阶段,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成型。在此章节,许倬云先生还详细介绍了殷商时代文字与王权的出现、周人的“天命”观念以及孔子“仁”的思想等。


苏玟如同学分享了该书的第三章节和第四章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作者分别从国家体制、农业文明、文化体系、民间信仰等角度介绍了秦汉帝国的稳定性。在第四章,许倬云先生聚焦于外来文化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介绍了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官珺同学针对本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进行了讲解。该书指出,蒙古西征在东亚的中国与西方形成大片交流融合地区,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外来的刺激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尝试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但这一努力中途夭折了。 

 

张静静同学对本书的最后两个章节进行了介绍。相较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缓慢。自中古以来形成的文化体系开始固定,甚至僵化。张静静同学着重介绍了“清帝国的性质”“民间社会组织”“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三个小节。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近代经济、教育制度、军事武装、文化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第八章中许倬云先生比较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剖析了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走向不同结果的原因。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热情探讨了“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大的原因”等问题。分享者们以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深入剖析了这一话题,令大家受益匪浅。他们不仅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还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鸣。


活动最后,黎心竹老师对同学的汇报内容给予了肯定。黎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解,针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观点分享。黎老师建议同学们尝试从书籍中寻找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真问题,并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情况,培养问题意识,展开独立思考。最后,黎老师强调,长期有效的阅读是研究生学术训练的一环,鼓励同学们将读书体会转化为学术成果。至此本次湖思读书会圆满结束。

供稿:陈蓉、卿铭雪;供图:徐诗诗;审核: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