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与技术文明——第九届“批判理论论坛” 成功举办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4-04-18浏览次数:10

2024年4月13日至14日,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东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批判理论与技术文明”——第九届“批判理论论坛”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国外理论动态》编辑部、江海学刊杂志社、《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分析》编辑部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

1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硕副院长主持,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盛凌振教授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发表论坛致辞。盛凌振指出,当今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重构着人类文明的面貌,迫切需要我们推进对技术文明的反思,回应数字智能技术变革中的时代之问,希望本次论坛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性思维和灵感,共同探讨技术文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促进批判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王凤才回顾了自2017年以来历届“批判理论论坛”的发展情况,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文本阐述了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理论,并探讨了技术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进而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4.0,不是工业文明(技术文明)的生态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真正超代际的全球性事业。

开幕式之后,论坛主旨报告第一场由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赵涛研究员主持。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乔瑞金教授关注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及其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丰富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探讨了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认为索恩-雷特尔在批判康德先验哲学的过程中努力搭建起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认识论的发生学基础,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庆霞教授分析了《启蒙辩证法》技术理性与自我持存的三重维度,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大平教授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知识学符号意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辨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中所蕴含的哲学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二重性及其理论张力。论坛主旨报告第二场由人民出版社崔继新编审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斌教授以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展开了对科技工具的身体哲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罗松涛教授聚焦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剥削思想,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介绍了技术封建主义批判理论的丰富内容,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承芳教授借由维希留的技术批判理论来解析技术在“自然—人—社会”关系中的深层作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雪红教授以朱迪·瓦克曼的“技术—时间”理论为例分析了数字时代的性别平等问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高广旭教授结合《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思想探讨了现代性的张力以及启蒙的界限。

13日下午,本届“批判理论论坛”的三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主题研讨,各分论坛又设有三个场次,使得数十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第一分论坛聚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思想流变与美学话语,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过程中的美学话语范式转换问题,南开大学哲学院侯振武副教授关注哈贝马斯的现代技术批判思想,上海大学哲学系杨丽副教授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重新思索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意义与限度。第二分论坛聚焦数字资本主义和人工智能问题,其中,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学义副教授基于斯蒂格勒的“第三持存”理论来探讨数字化时代主体性的流变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赫曦滢副教授围绕“数字现代性”问题分析了福克斯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三重维度,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利刚副教授评析了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和共鸣理论。第三分论坛聚焦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其中,南京体育学院陈燕副教授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探讨了文化工业的受众主体性,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继红博士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逻辑探讨时尚潮流的社会整合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崔琳菲博士论述了社会批判理论中的伦理性批判维度及其当代发展。

14日上午,《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王浩斌教授主持了论坛的第三场主旨报告。在此环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副教授结合阿多诺的音乐哲学分析了艺术自律性的张力问题,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以“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为题进行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深入考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展开了对“人工智能换人”技术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吴静教授结合德勒兹的思想发展讨论了如何在数字时代打破装置化的问题,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分析了斋藤幸平“去增长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而探讨了“去增长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可能”的问题。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冯琳编审主持了论坛的第四场主旨报告。报告过程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伯军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异化与劳动解放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副教授通过马克思与康德哲学思想的对比研究发掘了社会劳动的“美的规律”观念,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卢文超教授结合卢卡奇、阿多诺等人的哲学思想论述了“艺术—社会”学与“艺术—社会学”的范式差异,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乾坤副教授分析了20世纪西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话语转向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寅副教授借用康德“永久和平”的术语探析了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国际社会中战争冲突时常发生、但却能够控制战争烈度的复杂局面。

接下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李秀伟主持了分论坛汇报发言环节,南开大学哲学院侯振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静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继红博士依次汇报了第一分论坛、第二分论坛、第三分论坛各自的研讨情况。最后,《国外理论动态》副主编刘承礼研究员主持论坛闭幕式,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爱民副教授为本届论坛作学术总结,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为本届论坛作会议总结。周爱民认为,国内学术界对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丰富细腻,完全能够与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展开深度的理论对话,而且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不断加入,为我国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蓬勃朝气和开阔前景。陈良斌指出,本届论坛议题丰富、讨论热烈、成果丰硕,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技术文明的认识,有助于推动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时代挑战。

                            供稿:鞠传国,审核: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