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凌振:规划先行,按序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4-05-11浏览次数:10

“以高度自觉的使命担当推进思政课创新创优”“以‘六要’为遵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八个统一’为指导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在东南大学分别于2019年、2021年印发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创新创优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中,上述三点始终作为贯穿学校思政课改革建设的“主线”,在学校系统化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本期“智观·青春新实践——思政教育工作研究”融媒体行动,邀请到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盛凌振,他指出求真务实抓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从建构大思政课堂、推进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师资和建立大思政平台四个维度同步发力,激活学校大课堂、社会大课堂、家庭大课堂。

定好“任务书”,绘好“路线图”

【实践案例】2021年11月26日,东南大学印发《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创新创优工程行动计划(2021-2025)》。该文件的出台,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明确了新的“路线图”。

【智观专访】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东南大学较早地对学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六要”的标准和思政课建设的“八个统一”的教育原则,“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重构知识体系,变革手段方式”“聚焦高质量教学用书、高水平教学资源、高质量示范课、高效率工作机制、高标准教学质量,久久为功”“形成有东南大学特色的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品牌”。

盛凌振认为,近年来学校接连印发的相关通知、文件以及其中结合本校特色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安排,既对马院“成为办好学校思政课的坚实支撑与坚强堡垒”提出了任务要求,又从“培育7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具有东大特色思政‘金课’”等方面为“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明确目标、具化“路线”。

把好“学情关”,打造“新课堂”

【实践案例】在东南大学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同学们戴着VR头盔,实境式“打卡”石库门、红船等红色圣地,“亲身”走进党的一大会址,“见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本科生思政课讲台上,作为学校思政课创优行动之一的“思政示范课堂”不断出新。

【智观专访】“无论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怎么改,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是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规律。”盛凌振认为,只有真正了解授课对象的诉求,教学才有成效。东南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每年都会面向在校师生开展问卷调查或专题座谈。一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情;另一方面将来自学生和老师不同群体的意见与建议做对比分析,全面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难点以及各群体普遍关心的热点,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推进教学主体、教学场域、教学技术、教学方式的多元联通、融通和协同发力。

盛凌振提出,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的结果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学院共同提升。自2021年开始,东南大学马院首先在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中开启分类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交通学院等专业院系联合组建分类教学团队,开展交叉联合备课,开设“第二课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等名家大家举办分类教学公开课,与青年学生面对面探讨“两弹一星”精神、交通强国战略等思政话题。

紧跟人工智能新一轮变革的浪潮,学校还及时成立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专项推进思政“VR实训室”、思政直播室建设,使之与常规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主导与主体相统一”“虚拟与现实相融通”。

对接“大课堂”,激活“小课堂”

【实践案例】今年上半年,东南大学组织三组思政课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南站社区,就社区安全、青少年课外活动等课题展开交流学习和志愿服务,为地方的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智观专访】盛凌振认为,思政课只有立足校内“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宽思政实践课覆盖面,才能更好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此,学校积极推进社区实践研学模式。围绕“凝心铸魂育新人,砥砺奋进新征程”主题,每学期推出不同的实践研学选题,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走进社区,在实地调研和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

盛凌振表示,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学校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中,始终把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多渠道为思政课专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教学实践平台,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青年教师既能接好立德树人的“接力棒”,也能当好思政课教学的“生力军”。


来源:《新华日报》2024年05月10日第16版智观·青春新实践

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5/10/node_16.html#content_132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