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至10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4 年会暨第十九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东南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技术变革时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反思与前瞻”。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东南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国外理论动态》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等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报社与杂志社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硕主持,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纪红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发表论坛致辞。邢纪红书记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技术变革时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反思与前瞻”这一主题,回应技术变革中的时代之问,不仅能够产生丰硕的理论成果、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技术文明的反思、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运用前沿科技提供学理性启示。吴晓明教授回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肯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指出目前的研究在理论功底上更多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在问题意识上更多回应时代课题,在思想抱负上更多思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已经从原初研究转向了反省性研究,并为高级阶段的研究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开幕式之后,论坛主旨报告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志强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从国内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的成功转向的视角,阐述了我们今天如何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韩秋红教授探讨了物化批判与去物化演绎的百年逻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从法兰克福学派视角出发展开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理性批判;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基于技术-政治视角,考察了风险社会的多维透视与技术伦理学的可能性;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袁祖社教授从价值现象学的角度阐述了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与国家的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对现代技术文明的批判。
论坛主旨报告第二场由《山东社会科学》编辑部周文升主持。辽宁大学哲学院吕梁山教授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出发,探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意识形态批判;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庆霞教授揭示了数字化时代文化主体的悖论样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强乃社编审探讨了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线索;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审思了技术、城市与文明的发展;苏州大学哲学系车玉玲教授以都市问题为视角论述了人文经济学的方法论创新;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小琪教授探讨了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类型理论及其现代价值;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承芳教授分享了梅洛·庞蒂与技术批判理论的最新进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高广旭教授从《资本论》出发,探讨了《资本论》中机器观的叙事逻辑及其生命政治意蕴。
9日下午,论坛主旨报告第三场由《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时世平主持。南京大学哲学学院胡大平教授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了临界思维与批判性伦理学;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俊峰教授围绕着数字资本权力运作的三重逻辑进行阐发;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亮教授借助回溯思想史,讨论了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德国现代化进程;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建丽教授探讨了数字资本主义的三重幻象并进行针对性的批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重思了福柯与马克思的思想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贺翠香研究员从黑格尔、卢卡奇、阿多诺的中介思想出发,对数字化时代图像展开哲学反思。
论坛主旨报告第四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吴兰丽主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雪红教授基于朱迪·瓦克曼“时间压迫”理论,分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春艳教授从异化批判到伦理建构来探讨福克斯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的运思路径;南开大学哲学院谢永康教授呈现了阿多诺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另一种思考,并探讨了“力场”概念与阿多诺的形而上学观;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围绕超现代封建主义问题,分析了技术封建主义下的劳动、权力与生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竭长光教授主要探讨了《资本论》视域下技术变革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嬗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艳红教授透过罗伯特•布伦纳阐释了“封—资过渡”问题,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布伦纳进行批判。
此后,本届论坛的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主题研讨。各分论坛又设有两个场次,来自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围绕术变革与人的生存境遇问题、技术变革与文明转型问题、技术变革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问题、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运行、技术应用与国家发展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政治意义问题等诸多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0日上午,论坛主旨报告第五场由《哲学研究》编辑部黄慧珍主持。武汉大学哲学院何萍教授论述了马克思有关工业革命的两个预言及其当代意义;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从资本增殖、劳动异化与算法权力分析了当代西方左翼对资本主义数字劳动批判的三重维度;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基于阿多诺的艺术作品理论探讨了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刘怀玉教授以普殊同、霍耐特、卡利尼克斯与博任纳为例,辨析了批判的社会理论和社会批判的理论;北京大学哲学系仰海峰教授探讨了消费社会中的需要与欲望问题;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惠芳教授基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阐述了技术统治与解放的乌托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伯军教授展开了图像资本的视觉叙事及其意识形态批判;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阐述了马克思的生态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论坛主旨报告第六场由《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刘曙辉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颜岩教授通过对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学术思想的梳理,分析了卢卡奇如何走向马克思主义?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黄其洪教授论述了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的三大原则;南开大学哲学院莫雷教授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封建化的成因、表现及克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青教授对技术化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研究展开探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温权教授聚焦于卡斯特的研究评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信息体系与二元城市结构;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梧副教授从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差别谈起,辨析了“基于技术的思”与“对于技术的思”: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鲁绍臣副教授从技术与社会再生产出发,阐述了资本主义价值增殖的二律背反与出路。
分会场汇报发言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翁寒冰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谢静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的张佳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的侯振武副教授、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的毛振阳副教授依次汇报了第一分论坛、第二分论坛、第三分论坛和第四分论坛各自的研讨情况。
闭幕式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郝立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张佳教授分别致辞发言。郝立新教授从定位、语境、方法和使命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担当和使命;张双利教授从两大类和四个层次的角度对本次论坛的参会论文进行概括,论述了当代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陈良斌教授再次表达了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各位专家学者的感谢,并指出当代技术、资本和权力的合谋,在今天到底是走向野蛮还是文明,是我们必须解答的一个时代之问。下一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将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张佳教授作为下届论坛承办方向学界同仁发出了诚挚邀请。
供稿:杨丽京;审核: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