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胜、董潇珊:文化主体性是文化 自信的重要标志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4-11-11浏览次数:10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反出一个民族维系文化生命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整体格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刻阐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新文化的主体认知和实践把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历史主体性: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自觉

  一种文化形态要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必须重视文化的历史性和延续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脉赓续之中,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以世界历史演进的整体逻辑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价值转化问题,为我们增强文化创新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自觉指明了前进方向。

  理论主体性: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的体系自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正是在坚持和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彻底走出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论”“文明冲突论”等思维误区,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功开创出人类现代化道路的中国范式。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体现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觉,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也表明我们党增强思想与文化主动的行动自觉达到了新的境界。

  人民主体性:助力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目的自觉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出发点,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只有将文化的存在之基、力量之源和建构之径统一于“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践行中,才能将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在此过程中,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文化的人民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物的全面丰富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实践主体性:坚持文明发展面向世界的价值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两个大局”的辩证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发展,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视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守正创新,凝聚共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才能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中始终保持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推动和合共生的文明发展理念更好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


作者简介:陆永胜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潇珊系东南大学中华文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研究”(SCJJ24ZD11)

来源:《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