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帆、王智博: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5-03-05浏览次数:372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大数据采集与图谱构建技术、个性化智能系统和人机交互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内容创新设计,助力了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向,为教育空间拓展提供了技术可能。因此,要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势,锚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定位,搭建知识图谱;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数字赋能,打造育人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能力,深化数字交往,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质上是不断推动教育内容、方法、空间等各要素的协调整合与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当前,从技术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等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空间等要素何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实现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技术基础

1. 大数据采集与图谱构建:奠定内容生成基础。传统人工智能只能通过大数据流、数据集来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或利用,即通过教育大数据平台中的学习管理系统,根据学生的互动频率、作业完成情况来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与教师的教学数据。但囿于单模态技术限制,教育者无法获得足够丰富的数据集群来支持其决策行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收集、清洗、融合并储存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为教育者提供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优化教育者教育教学方式。同时,还能借助数据库的历史数据比对,自动生成高度个性化、情境化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思想动态,构建起知识间的复杂关联网络,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反馈,强化教育对象知识获取能力。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图谱构建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素材制作成本高、更新换代慢、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理性有余而创新不足等问题,实现内容批量生产、素材实时更新、教育精准供给。

2. 个性化智能系统:建立内容分发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收集到庞大的数据集后,还需要借助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智能系统来建立“人—机—人”的高效内容分发机制。主体性遮蔽被认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挑战之一。[2]究其根本,单一模态的数据获取方式限制了系统对教育对象学习及思想状态的获取方式,致其无法高效响应。个性化智能系统并不是简单为教育者提供一种面对教育对象的内容分发方法,而是“在一个智能系统中融合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3],以更高效的手段联接教育者、教育对象及其他要素,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人的理解尺度的变化扩展内容边界,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水乳交融于“学习—反馈”机制中,刻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一致性的思维方式。[4]对于教育者而言,通过深度剖析动态数据、精确构建学习者画像及细致分析关键词,能够紧密对接每位教育对象的独特情境,实时捕捉并精准洞悉其思想动态、价值偏好及行为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差异化、精细化、分众化的策略蓝图与实践通道,体现出教育主体与智能系统的智慧交互,深刻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3. 人机交互技术:架构空间交互桥梁。如果说大数据采集和图谱构建技术是“思政智脑”,个性化智能系统是“思政神经”,那么人机交互技术搭建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无缝沟通的桥梁,使“思政智脑”的决策与“思政神经”的感知能够直接转化为可操作的“思政行为”。这有效解决了数字知识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连接问题,实现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虚实空间中的自由穿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和仿真技术,构建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契合的虚拟学习环境,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流方式由有形向无形转变。无形的交流方式主要存在于虚拟空间,具有数字化、虚拟性、及时交互等特征。教育者可以巧妙融合认知辅助工具、技术资源与多媒体元素,营造出近乎真实的在场感,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界限。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频传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发机制。人机交互对交流方式的改变,彰显了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的功能优势。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进行内容描述与分发,以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完整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轨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虚拟空间的集中呈现。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意蕴

1. 内容动态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动态化要适应教育政策和趋势的转向,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做到及时整合、串联、优化与创新。首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碎片向整合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将存在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大量文本、图像、视频等海量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将其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形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其次,对整合所得内容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进行串联。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挖掘数据融合的深层价值,在既有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体系中对信息进行价值排序,并通过计算将新的内容纳入原有框架体系中。再者,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当通过技术来编排教育内容体系框架时,难免会使框架因算法的局限性而陷入“算法思维”。同时,教育对象受限于自身认识水平,暂时无法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论高度”同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高度与广度认识有限。因此,教育者既要针对具体课堂章节内容来对框架体系进行细化阐释,也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课堂内化与实践外化程度及时对框架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最后,对已经完成编排的内容体系进行持续创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及时抓取热点,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及时引入新的理论观点、实践案例与价值观念,使教育内容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

2. 方法现代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向。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可视化。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技术,对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过程进行跟踪、识别、分析,教育者在显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逆向转码,对教育过程进行关联性分析,对教育对象进行教学诊断、效果分析与学情把控,最后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整合,动态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模型参数,针对性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效能的精准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横跨空间维度,为教育者提供“全样本”的数据支持其决策行为,使其依据学生反馈进行精准引导。一方面,教育者基于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学习反馈、认知习惯等数据,为教育对象提供精细化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扮演着智能化评估者的角色,能够高效分析学生状态,使教师能够迅速捕捉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疑虑,双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的定制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突破时间维度,对教学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准确解读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思想特点及行为倾向,帮助教育者实时掌握教育对象思想状态,为教育内容与主客体适配提供依据。一方面,基于分众教育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搭建虚拟现实混合的教学场景,精准定制教学内容,分类供给不同受众群体,联结方法、内容、空间与关系,持续提升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交互和价值体认体验。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可根据需要生成自身“画像”,强化自我认知并通过信息反馈校准“画像”,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者的特征萃取提供数据,助力教育内容的有效定制与精准供给,推进教学定制化的泛在延展。

3. 空间沉浸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以独特的技术结构,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沉浸化样态,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构建了基于数字的新型空间关系。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实践空间也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展而产生新的样态变化。其一,打破物质空间的阻隔。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场景进行复现,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构建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学习社区等数字化空间,连接全球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群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精准捕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与价值追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育场景与空间布局。通过智能化的设计与呈现方式,教育空间能够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与互动体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贯彻与视觉化呈现。其二,促进精神空间的联接。一方面,助力教育者构建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者可以自由打造充满知识性、理论性的虚拟课堂,融入新时代对青年个体价值的具体要求,丰富精神空间的实践内容。另一方面,使得教育对象贴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间其本质上是教育者引发与教育对象精神层面共鸣的精神场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则能够通过对教育对象情感状态的实时捕捉与分析,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互动模式,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特征,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精神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间建设。其三,突破实践空间的界限。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脱离社会实践空间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既建基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上,又成为社会实践空间的重要构成,并影响社会实践空间的建构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心态结构化与再构化的场所,也是教育对象内化教育内容并外化于日常行为的空间。[5]教育者通过将教育内容的新要求融入模拟实践空间之中,通过实践对价值理念进行再结构化,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1. 锚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向人们还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生成与运用情况,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态演化与内容可视化。其一,以知识图谱为基础,深化立德树人理念共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对教育内容进行组合排列,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理论知识,创建符合创新要求的教育内容结构网。一方面,知识图谱为实时了解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内容的需求与学习提供了可视化途径。知识图谱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通过数据分析快速识别出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为教育者提供即时的反馈信息。基于这些反馈信息,教育者可以迅速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始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的动态平衡与持续改进。另一方面,知识图谱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了强制约束。在以知识图谱驱动的“数智思政”教学场景中,应对“人机”高交互带来的“人与人”的低互动问题,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科学认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而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合理配置师生关系,以达到教学活动中的“人机平衡”。其二,以知识图谱为指导,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教育准备阶段,坚持以知识图谱的理论框架为领导核心和实践主体,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既有知识图谱进行内容与理论完善,从而实现对教育对象意识形态发展、社会舆论演进的预测,把握“现实的人”可能的思维意识演进趋势;在教育实施阶段,知识图谱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觉化呈现提供了支撑,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分众化传播;自主学习阶段中,教育对象可以依据知识图谱自行选择不同学习主题与形式进行探索,在满足个体喜好的同时对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品质淬炼与行为塑造;在课堂教学阶段,教育者能够依据知识图谱,将抽象化的数据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观内容”,确保真实情感在场,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情感与情怀需求;在教育评价阶段,知识图谱有助于设置科学评价指标。知识图谱通过分析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与依赖关系,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权重分配,为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数字赋能,打造育人新模式。一是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机制。首先,构建以数据为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方法,优化教育流程,推进数字化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全过程,为教育者提供采集、分析与管理的规范性数据。其次,提供满足个体需求的创新赋能机制。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对象个体,对其进行精细化分析描述并加以呈现,为教育者提供其行为变化与思想价值动态,以针对性进行教学安排的自适应调整。最后,坚持技术理性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力算法与多模态获取技术的优势,弥合教育者主观感性经验研判的误差,映射参与者在教育全程中的思想与行为动态,以数据反映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技术理性对思想感性进行纠正。二是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管理控制。一方面,教育者要深化对教育全过程中方法运用的理解,提升教学素养,培养运用虚拟现实、模拟仿真、教学内容虚拟现实等数字教育教学能力,系统性掌握新型教育内容框架,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过程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提升数字素养,主动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角色、新任务和新使命。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正在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转向“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旨在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教育者须参与到知识图谱的构建之中,依照教育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内容要求选择适当方法。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能力,深化数字交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断推进数字交往实践走向深入。教育主体之间的意识、情感、价值交往以数字逻辑为基础。因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生产符合教学要求的空间内容、进行空间设置与结构搭建、规范空间内容,以深化教育主体之间的数字交往。首先,丰富数字空间内容。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可视化在新的空间样态中得以实现,显著增强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体验。教育者借助详尽的课堂记录与反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促使教育对象能更深刻地领会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情感传递,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实践维度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将数字交互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进程中,强化了数字虚拟课堂中的交往价值,构建了一个富含意义与情感共鸣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情感共鸣及教育理念能够无缝渗透至数字虚拟课堂各主体间的交互之中。其次,优化空间结构。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教育对象群体共同价值的确立与强化,打破个体间的思想空间壁垒,实现群体共同价值在同一数字空间的呈现,并持续拓展空间价值。最后,规范空间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筛选、整合和创新,确保所传播的知识信息准确、全面、有深度,既要拥抱市场要素,又要坚持政治主导性。另一方面将数字交往设为空间规范的评价依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数字模拟教学空间,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数字交往,促进数字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数字交往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光明日报,2019-05-17(1).

[2] 阮一帆,王智博.ChatGPT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与应对策略[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9(3).

[3] 陈凯泉,张春雪,吴玥玥,等.教育人工智能(EAI)中的多模态学习分析、适应性反馈及人机协同[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5).

[4] 王 少.机遇与挑战:AIGC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23,(5).

[5] 张 哲,张裕然.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4,(2).


  作者:阮一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智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