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雯 陈李伟 桂勇 | 理解“自我”:90后、00后的价值观念共性及其代际演进趋势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5-03-19浏览次数:101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不仅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还表现为中国人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的嬗变。理解和解释中国人的观念与心态变迁有利于我们从精神层面赋予转型中国研究以完整的意义。出生于1990年及之后的青年群体是成长于国家、社会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下的新生代,他们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文化转型及其持续影响,正在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前行的关键群体,成为中国下一个百年征程的生力军。同时,这一群体又正逢知识体系日趋完善、价值观塑造日趋成型、情感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可能反过来作用于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与社会变革,因此本文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价值观代际更替理论认为,人们享受长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福利政策之后,优先价值观会转向追求个人主观幸福、自我表现和政治参与的后物质主义。中国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转型与代际更替有其本土化发展特点,在具体的时代情境中被形塑。虽然我们对于中国是否已经出现价值观代际更替、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更替、处于何种阶段,还未有充分的数据论证和实证研究,但已有研究表明,90后、00后代表的中国青年世代在诸多价值观念上存在较大共性,表现出与80后、70后群体显著的代际差异,形成了青年世代价值观的独有特征,但也在表现程度、具体观念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反映了青年世代内部的价值观演进趋势。

在这些分析指出的共性和演进趋势中,我们看到新一代青年群体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多组冲突和悖论。第一,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体主义取向的冲突。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世代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表现出趋于集体主义的诸多特征,积极参与集体性事务,对于宏观大局的把握和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又展现出比较明显的个体主义的行为取向,在具体的社会行动中偏向于个人需求与现实收获。第二,物质主义取向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冲突。当代青年重视为舒适富足的物质条件而奋斗,比较认同社会财富的重要性,但又相对轻视功名利禄,对资本也偏向于排斥和反感。第三,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的冲突。当代青年一方面重视人情往来和提升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重视彰显个性,偏爱“非主流”的小众文化。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多个二元对立的议题上相互交织,当我们简单地以诸如“个体化”“后物质主义”等视角去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时,难免会有削足适履之感。这种经验事实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张力需要我们一方面展开更加系统性的比较和分析,另一方面从更具整体性的视角来进行归纳和总结。

基于此,本文以出生于1990—2005年(含1990年和2005年)的在校大学生和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对象,分线上、线下两大板块调研项目,推进对青年世代价值观念共性及代际价值观演进趋势的研究,并尝试围绕青年世代如何理解“自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在更深层次的认知逻辑上作出探索。

具体来说,线下调查板块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1)”以问卷调查方式展开。采用“地区—大学—学生”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800余名90后、00后在校大学生的国家观、社会观、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调查。样本覆盖中国大陆四大地域、不同学校层次、不同专业类别和不同培养层次的大学生。

线上调查板块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部分,以网络大数据混合式分析研究方法展开。课题组设计了国家政治观、经济生活观和文化价值观三个大方向、16个专题板块、189个指标,建设了150余万条人工训练集数据库,对样本用户的所有博文展开逐一计算,根据每一个青年网民样本用户发布博文的综合判断,研究其在对党的态度、文化态度、民族主义、奋斗观、收入、就业、婚恋、生育、饭圈、性别观念、环保、动物保护等专题指标的表达倾向和态度。其中,“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5492名来自不同区域、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爬取其2021—2022年发布的所有博文,对每个样本用户进行计算和研究。“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4556个来自不同区域、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对其2009—2021年发布的所有博文展开研究。课题组还以2017年为界,将数据分为2017年以前(2009—2016年)和2017年以后(2017—2021年)两个时间段,以推进我们对中国青年网民思想价值观念变迁的理解。

依托2009—2022年的总体数据,本文试图跳脱出分析特定社会历史事件对于青年世代观念的特殊影响,而是将重心放在深入观察青年世代观念随世代更替的长期演变,以此呈现当代青年世代价值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图景。这不仅关乎如何理解和把握青年世代的价值观念及其演进方向,也关乎如何最大范围地团结青年世代、凝聚社会共识。


二、90后群体与00后群体的价值观念共性

2021年、202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00后代表的青年世代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和道路自信;也是自我主体性张扬的一代,具有鲜明的个性。时代赋予了90后、00后独特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政治趣味。

(一)国家政治观:繁荣叙事孕育具有中国底色的高度政治认同

国家政治观是青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群体政治表达、社会参与的内生动力机制。90后、00后自小生活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环境中,亲身感受到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变化,是享受长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蒸蒸日上的“丰裕一代”“大国一代”,同时接受着以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持续的教育与宣传,普遍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爱国热忱和对国家政治的信心。

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对国家政治的信心及作为中国人的国民自豪感是90后、00后青年在国家政治观上的重要特质。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数据显示,在明确表达对党的态度的青年网民样本中,绝大多数样本(87.41%)表达了对党的正面态度,持正面态度的人数是持负面态度人数的近七倍。在明确表达了对国家政治信心的态度样本中,有75%的青年表达出乐观情绪,展现了90后、00后群体对于中国未来的积极预期。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91.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强大,其中00后比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认可这一点。95.8%的大学生表示有国民自豪感,其中77.56%的大学生表示“作为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社会安全稳定”(62.3%)、“经济发展奇迹”(40.5%)是国民自豪感的主要来源。

高度的政治认同亦增强了青年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对青年世代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温和民族主义是当代青年的主流。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52.66%的青年评价中国当前在国际上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远高于认为中国有一定影响力(0.61%)和没有国际影响力(0.24%)的群体。而且近年来青年群体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显著提升,认为“影响力强大”的群体从2010—2016年的25.48%提升至2017—2021年的38.28%,提升幅度超过50%。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对青年世代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其中,温和民族主义是当代青年的主流,占比63.28%,强烈民族主义者占比13.85%,即具有正向民族主义的青年网民占比高达77.13%。

高度政治认同成为青年世代的广泛共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技术扩张裹挟的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青年世代并未呈现被导向主体遮蔽、政治共识性缺失、政治认同淡化的失序状态,反而被赋予了更加广泛、更加强烈的政治共识。

(二)经济生活观:个人主观幸福、自我价值实现成为人生选择的价值基点

“大国一代”的另一面是在经济生活方面,当代青年成长于“个体主义”崛起的时代。中国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对丰裕的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自我主体性的日益关注,这种自我主体性的上升重新构建了新时代青年对“自我—社会”关系的理解,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90后、00后对婚恋、生育、工作等人生选择的价值基点不再主要是社会需要、集体贡献等,而是发自他们个人需求的,对自我权利、自我价值的平衡需要。

90后、00后个人权利和自我价值的意识提升影响了他们的婚恋、生育意愿。年轻人考虑是否开启一段恋爱关系的标准为是否“悦己”,是否能让自己幸福;考虑是否结婚、生育会考虑这一选择是否“损己”,考虑规避其对个人自由的压抑、对时间的挤占或对健康的影响等,从多重角度平衡其利弊。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表明,在明确表达了生育意愿的研究对象中,愿意生育的样本占11.0%,不愿生育的样本占42.7%,表达混合态度的样本占46.3%。明确表达对生育的规避和抵制态度的样本数量是明确表达对生育持有积极态度的样本数量的3.89倍。进一步分析发现,“繁衍并非人生的重要意义”“生育加剧家庭分工不平等”“健康损伤等身体代价”“养育孩子会影响自我实现”是青年网民群体在反对生育时提及频率最高的几项理由。相比而言,对经济成本和教育责任的顾虑并非青年网民群体回避生育最为核心的原因,而个体权力与自我价值的意识提升是导致低生育意愿的核心。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的数据同样支持上述观点。课题组基于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发掘出个体主义、社会责任两个核心讨论框架(见图1)。其中,“个体主义框架”集中表达了青年网民的反育态度,以高度关联的“不生”“孩子”“不想”“结婚”“丁克”为关键词,关联“教育”“家庭”“人生”等原因。“社会责任框架”探讨低生育率带来人口负增长的社会后果,以“希望”“需要”“人类”“社会”“世界”“未来”等关键词探讨低生育率、人口负增长会影响国家、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生育应为权利还是义务”等问题成为青年网民的热门讨论议题。在有关科普类视频中,解说词揭露了当前人口负增长的后果,说明了国家需要提高生育率的原因,但青年网民在弹幕评论中普遍认为,个体生存和自我价值需要被优先考虑。这些发现呼应了部分已有研究,即当代青年群体对于社会政策的认同感趋向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青年世代从个体(而非集体)利益、情感和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婚育等人生选择进行解构,对相关政策进行了再阐释,形成了带有青年色彩的独特理解。

除了婚恋、生育问题外,工作和个人发展也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点,宏观政治经济信心与个体微观发展担忧并存。能在体制内就业,拥有稳定、松弛的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理想生活状态。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在被问到是否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时,98%的学生表示感受过,71.5%的受访者表示强烈地感受到“内卷”。在这一背景下,受访大学生纷纷选择投靠“体制”。在理想就业去向选择上,65.1%的受访大学生想去体制内就业,其中23.4%选择“事业单位”,21.2%选择“公务员”,20.5%选择“国有企业”。青年世代对于工作、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已经逐渐脱离了宏观叙事,个人主观幸福、自我价值实现成为90后、00后的人生目标。重构个人的生活意义、在八小时工作之外找到人生支点是当代青年经济生活观念的显著特征。

(三)文化价值观:高度关注自我精神体验与个人情感需求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丰裕一代”的青年群体更加注重追求精神体验,这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为兴趣、爱好付费和知识付费的积极态度。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数据显示,在明确表达态度的样本中,91.99%的样本表达了愿意为兴趣、爱好付费的态度,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掷千金”,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成为当代青年的显著特点。相比以往注重他人认同,当代青年群体更关注根据个人偏好在消费之物中获得愉悦体验。与此同时,为知识付费也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可,在明确表达态度的样本中,所有样本均表达了愿意为知识付费的态度。

不同于70后、80后,90后、00后呈现了更强的精神需求。网络表达、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都是青年世代的重要精神需求来源,是其获得精神愉悦和情绪满足感的重要内容;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广泛流行于青年群体内的文化形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符号系统建构出成员间彼此的文化和认知共性,从而达成相互理解、相互关联及社交上的相互联结,也较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年的情感需求。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的数据显示,动物萌宠、仿妆cos、科工机械类视频的受欢迎度和认同度均大幅度上升。

与此同时,青年群体的网络暴力表达也呈现了更加鲜明的个体主义特征。传统的网络暴力活动通常由维护公德的“义愤”驱动,而年轻一代网民的网暴倾向更多来源于维护个人尊严和个体情感需要。近年研究表明,青年网民的网络暴力活动大多不包含公共目的,引发网暴行为的事由可能是好恶不同、价值立场不同或兴趣爱好冲突,进而将个人情绪通过线上情感共鸣扩大为群体暴力活动。对自我精神体验和个人情感需求的高度关注是90后、00后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显著特征。

三、新生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代际演进趋势

价值观代际更替理论认为,受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等因素推动,更年轻的一代人可能更加具有某种超越物质的价值观,更加关注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本文进一步比较了90后、00后价值观念表现的差异,以期探讨更年轻的世代群体价值观念的演进趋势。数据显示,00后青年相比于90后青年,在国家政治观上更认同党,政治参与性更强;在经济生活观上自我主体性更强、叛逆性更强;在文化价值观上更愿意与主流文化对话。

(一)国家政治观演进:00后政治参与性更强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在0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认可度更高。在可明确判断态度的样本中,00后青年对党持正面态度的比例显著高于90后。00后青年相比于90后青年更热衷于表达政治态度、参与政治讨论。数据显示,0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高达73.8%的比例明确表达了对党的态度;而在9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主动表达态度的比例仅为51.7%,比00后青年网民群体低22.1%。通过对比青年网民在2010—2016年和2017—2021年两个时间段对党态度的表达变化,可以看出青年网民表达政治观点的热情上升,政治认同感增强。明确表达对党的态度的青年网民的比例从2010—2016年的25.8%上升至2017—2021年的61.5%,上升幅度超过138.4%。与之相比,未表达对党的态度的青年网民样本的比例从51.6%降低到10.9%。此外,00后更关注诸如全球化之类的政治议题,在诸多政治议题中更加积极地输出观点。数据显示,4.7%的90后表达了对全球化议题的态度,而00后有7.7%表达了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态度。

(二)经济生活观演进:00后自我主体性更强

新生代青年价值观的演进除了体现在政治参与积极性和政治表达意愿增强外,还表现在更年轻的青年世代更强的自我主体性,具体表现在生育观、工作观、网络行动的叛逆性等多个数据方面。00后是更为彰显个人主义的一代,更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而非迎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他们不拘泥传统的婚恋观、生育观、工作观,更加灵活、多元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只有当自己幸福和满足时,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贡献社会。

在生育观上,00后较90后生育意愿更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90后青年网民中愿意生育的占17.9%,而00后青年网民中明确表达愿意生育的仅占8.4%;90后青年网民中不愿生育的占37.2%,而00后青年网民中不愿生育的比例更高,为44.7%。在工作观上,00后较90后更倾向体制内的工作,其反对“躺平”的比例低于90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00后青年网民更倾向在体制内工作(44.5%),更倾向稳定、松弛的工作;而90后青年网民更倾向体制外的工作(36%)。与此同时,00后反对躺平的比例(75.7%)低于90后的比例(83.3%)。在网络行动上,00后较90后更加注重自由和表达,具有更强的叛逆性。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00后对于饭圈大粉的反抗行动显著高于90后,有反抗大粉相关网络行动的网民占比是90后的2.24倍。在网络表达中的暴力语言使用上,也呈现了显著的世代差异。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数据显示(见表1),相比较90后网民,各种形式的暴力语言表达都在00后网民中更加流行。

00后愈发从个人舒适感、个人价值感出发选择奋斗方向和生活方式,愈加关注个人权利,愈发主动表达个人不满,这可能成为新生代青年价值观演进的方向。

(三)文化价值观演进:00后亚文化认同度更高

新生代青年的文化价值观念演进表现出两方面趋势。

第一,生于互联网与全球化时代的00后接触的文化类型更加多元。其对东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均低于90后(见表2)。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数据表明,00后对于各类文化持正面态度的占比均比90后低,差异较为显著地体现在革命文化、西方文化这两类上。00后对革命文化持正面态度的比例相比90后低了10%有余;00后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更趋负面,而90后对西方文化持正面态度的比例接近00后的2倍。在更年轻的世代看来,不存在一套先验的观念、逻辑、话语代表所谓的“终极答案”,也不必然以二选一的方式接受某种既有的观念、逻辑、话语(例如东方或西方、市场或计划)。他们更多从自我价值和自主框架出发,参照理解和评价社会现实是新生代青年文化价值观念的趋势特点。

第二,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在00后中认同度更高。结合多项调查的数据表现看,相比于90后青年群体,有更大比例的00后青年群体支持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等亚文化。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2)数据表明,00后中支持女权主义的样本比例是90后的2.36倍,00后是支持女权主义的主力军;相比于90后,00后支持环保主义的发生概率上升了34.98%,呼吁环保活动的发生概率上升了93.47%;相较于90后,00后更大规模地支持动物保护,74.8%的00后青年群体在新浪微博空间展现了他们对动物保护的强烈支持态度,这一比例在90后青年群体中为65.1%。亚文化正源源不断地吸引规模庞大的新生代支持者,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世代的文化价值观加速与主流文化碰撞、互动,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和舆论讨论。

四、青年世代理解“自我”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若干面向

时代影响着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青年世代如何理解“自我”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深层次的认知逻辑上影响着他们的行动与选择,反过来作用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

第一,“自我”是当代青年认知外部世界的价值基点,受到以下几方面时代因素影响,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是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给90后、00后提供了相对丰裕的物质基础,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人的价值更加凸显。二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这一代青年能够更好地思考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三是近一二十年来,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赋能给年轻人带来了原子化的社会生活安排,现实社会去集体化、网络社会再集体化的过程更加凸显了当代青年的自我主体性。具体来说,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年轻人有更加独立和私密的物理空间,独处的时间变得更多。个人不再在集体中生活、成长,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择工作、居住地点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去集体化的同时,互联网技术让原本相对孤立的个人重新联结成网络,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连接世界,以特定的趣缘、业缘等为核心重新凝聚成结构化的、价值共创的有机整体。当代青年不再以诸如“个人嵌入集体”的视角出发,而是更多地从“集体满足个人需要”的视角出发理解和评价社会现实,从而塑造了“自我一代”。

第二,中国快速崛起的大环境造就了90后、00后长期持久的向上感知和对国家、政治的积极预期,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感,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从更深层次的认知逻辑上,将“国家”与“自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从自我价值实现、自身需求满足的角度形塑国家认同。这种心态与主流价值观中的国家认同并非完全一致,其本质是原子化的个体对“富强国家共同体”的高期待和高要求。具体来说,青年世代作为原子化的社会个体,期望与一个强大的集体相融合,以维持其几十年来的向上预期,这个强大集体在他们看来是平等的、人格化的集体。在国家、社会整体向上的环境下,强大的国家满足了个体的预期和需要,青年世代的国家认同、民族主义是国家凝聚社会的强大动能。如果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达不到青年群体的期待和要求,青年世代面临上升的外部不确定性或生活机遇不及预期时,亦有可能从强认同转向对整体性的、基础性的社会共识或制度质疑。强认同背后蕴含着青年世代对国家的高期待和高要求,以“自我”为基的大国心态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反噬风险。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21)数据显示,相较温和民族主义者,强烈民族主义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更加复杂。强烈民族主义者对党呈现混合态度的比例最高,达63.2%,温和民族主义者和非民族主义者分别为42.4%和24.0%;强烈民族主义者对党持正面态度的占比在所有民族主义态度类型中最低,为30.8%,温和民族主义和非民族主义者分别为50.4%和43.9%。

第三,90后、00后在婚恋、生育、工作等方面的选择也是青年世代将“自我”与国家、社会放在平等的关系中,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果。在高竞争、高风险、高成本的现代社会,是否结婚、是否生育、是否内卷不再关乎理所当然的社会责任,而是国家、社会等外部世界给予青年个体的选项。青年世代在考虑种种境况时,始终将“自我”与国家、社会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权衡。

第四,精神需求是新生代青年的重要价值需求。这种需求表现在“自我”与国家关系的两个趋势上:一是00后愈加愿意走向国家、政治的中心,增强政治表达,活跃政治参与;二是00后更加认同青年亚文化,正在加速与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碰撞、互动。国家如何在相对平等的关系中加强与新生代青年的沟通对话,激发新生代青年的政治主体性地位,可能成为未来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问题。

最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青年世代的价值观念演进也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从现有数据和经验材料来看,青年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并非一以贯之、普遍渗透于各领域的稳定的框架,而是持续从自我感知、自我预期、自我价值出发构建的动态认知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数据主要获取于2021年,部分获取于2022年。2022年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持续影响着青年价值观念变迁。未来,调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2025年第1期,第169-175页

作者:郑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陈李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桂勇,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